髙三一轮复习散文专题——写景抒情类散文整体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文体特征;2.掌握写景状物类散文内容梳理、结构思路分析和主旨概括的一般方法;3.培养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规范、精准解题的能力。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或寓情于景,或情由景生,文学性与趣味性并存。
【解题思路】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範,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抓住“文眼”,理解内容。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内容,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神” 的“文眼”。
“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好的散文总是“眼”显“神”。
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3、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4、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5、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课堂小练】杨柳①(2006辽宁卷)丰子恺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
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
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
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
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
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 “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
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 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 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 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
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
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
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
有删改)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答:不矛盾。
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
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分)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4分)答:①“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
2分)②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
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分)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分)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6分)答: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2分)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2分)结合原文赏析。
2 分)彩色的荒漠雷抒雁①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铁,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②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③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 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④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C-70°Co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⑤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
塔中油田到了。
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
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⑥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
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
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
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⑦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一一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
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
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
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
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⑧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 分)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方法指导:(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