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附答案)
(2)短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出了小园四季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小园的喜爱之情。(_____)
(3)文中的小园虽小,但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如同展现了四幅优美的风景画。(_____)
14.下列最适合这篇短文的标题是()
A.我的小园B.四季之美C.小园的四季
15.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园?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11.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一个比喻句,再用“﹏﹏”画出一个拟人句。
12.把“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改写成感叹句,保持意思不变。
1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第3自然段中,“望着这些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是那么可爱”是说在作者眼里,四季中只有夏天是可爱的。(_____)
苇(_________)占(_________)怀(_________)味(_________)
伟(_________)战(_________)坏(_________)昧(_________)
四、选择题
29.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雨越来越大,越来越急。
B.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
3._________的溪水,流着山草和____________,流着____________。灰白色的____________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____________!这三句话中,“我”的眼中之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我”鼻中所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声音小的词语: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江潮好像把大地震得颤动起来。月亮牵着小星星。阿妈这就是我家的地。美丽的太阳挥着手落山了。河床被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了。
【解析】
【详解】
1.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把字句的形式“谁把谁怎么样”。所以这题应该是江潮好像把大地震得颤动起来。
有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子,住在山上,从那里可以俯视村子、庙宇和大海。一天,天气闷热,大地微颤,房屋轻摇,发生地震了。海水刹那间变成墨色,迅速从岸边退去。村民们未加注意,都跑到海滩上去了。老爷爷知道,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必须立即向村民报警。他急忙叫孙子拿来火把,亲自点燃了自家即将收获的稻子。一片熊熊大火把天空映红了。孙子急得大声哭喊:“爷爷,你怎么能把自家的稻子给烧了呢?”可是,老爷爷没有时间解释,只想到拯救四百多村民的生命。庙里的和尚看见了山上的大火,忙把警钟敲响,海滩上的人们发现山上起火了,都蜂拥上山来灭火。第一批上山的青年要灭火,可是老爷爷制止了他们,说:“让它烧吧!全村人都应到这儿来,山下危险。”人们疑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孙子哭着说:“我爷爷发疯了,是他自己点燃了稻子。”老爷爷此时向四周望了望,问:“全村人都来了吧?”他指着大海说:“你们看!”人们朝大海望去,只见海水像一座高耸的峭壁,正向村子扑来。
20.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多选)(________)
A.握着镰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B.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
C.用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D.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免子
E.在田野里睡觉
海啸
一个有九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海滨。前面的海滩是孩子们戏耍的地方。
27.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
1.我们跟随作者观赏了被称为____________的钱塘江大潮,领略到了它那____________的气势,让人____________;巴金笔下____________的星星,让读者感受到夜的静谧美好。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潮____________,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飞奔而来。
2.钱塘江大潮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改为“把”字句)
3.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这是一个______句,我能照样子仿写:
4.过了好久,才恢复了钱塘江平静。(修改病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闯关。
《走月亮》节选
从果(园圆)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想)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2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拯救(zhěnzhěng)闷热(mēnmèn)即将(jìjí)
22.照样子,写一写。
熊熊大火(AAB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铺天盖地(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海啸是什么样子的?短文有多处对海啸的描述,用“____”画出两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1.句子闯关。
1.好像大地被江潮震得颤动起来。(改为“把”字句)
2.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缩句)
3.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改为陈述句)
(2)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例句将“浪潮”比作“战马”,答案将“雷声”比作“战鼓的声音”。
3.这就是我们家的地。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排比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平静。
【解析】
31.按课文内容填空。
王维的《鹿柴》一诗中,以声音反衬出寂静的句子“,”;以光亮反衬幽暗的句子是“,”。
28.辨字组词。
提(_________)震(_________)犹(_________)掏(_________)
堤(_________)振(_________)忧(_________)淘(_________)
C.钱塘江大湖,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D.眨眼的工夫,大潮就从远处来到了我们眼前。
五、信息匹配
30.将下列词语归类。(填序号)
①低声细语②月光闪闪③闪闪烁烁
④锣鼓喧天⑤半明半昧⑥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鼎沸
⑦月影团团⑧窃窃私语
(1)描写月亮的词语:_____、____。
(2)描写星星的词语:_____、____。
(3)描写声音大的词语:_____、____。
小园如此美丽,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9.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顺序描写了小园的美丽景色。
10.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银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被动者)得到强调,句式是“谁被谁怎么样”。所以这题应该是河床被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
2.示例:小鸟在树上歌唱,轻风赶来伴奏。雷声越来越响,仿佛千万面战鼓齐鸣。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句子仿写。
(1)拟人:让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把它人格化。“做梦”、“偷渡”是描写人的词。答案“歌唱”、“赶来”“伴奏”都是形容人的行为动作的词语。
一阵天崩地裂的吼声,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大地在颤抖,人们不禁惊呼:“海啸来了!”海水咆哮着,席卷大地,经过几阵巨浪的冲刷,村子变成了一片汪洋。老爷爷低沉地说:“这就是我烧稻田的原因。”人们恍然大悟,流着泪,跪倒在老爷爷的面前……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爷爷的功绩,在重建家园时,还修建了一座庙宇。据说,这座庙宇至今还屹立在海滨的山上。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①判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如有则去掉;如果没有则在肯定词前加上否定词“不”。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块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的,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唱着婉转动听的歌,静静的小园开始生机勃勃起来了。
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迎着朝阳,绽放了金黄色的笑脸。一排排玉米像士兵一样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子。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南瓜圆了。望着这些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是那么可爱。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竹笛吹一声,鞭炮挥一挥。啪——鸭子蹒跚(pán shān)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里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捧嫩草,放进竹篮里。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2.此题考查学生的缩句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这题修饰成分有:美丽的、那些闪闪烁烁的。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问号改为句号;第二:删掉疑问词如;“难道……吗?”,怎能……呢?”等。
4.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