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

第二章 道路平面设计
第一节 概
定义:道路平面线形是 指道路中线投影到水 平面的几何形状和尺 寸,它是由直线、圆 曲线和缓和曲线等 各种基本线形组成

选线原则
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及功能,正确运 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以确 保车辆行驶的安全与舒适。 路线走廊带动确定应考虑走廊带内各运输方 式的分工与配合,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 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和提高公路总体综 合效益。
选线类型:沿道路线形的配合
桥头路线的布设 隧道洞口路线布设 道路跨越支流(直跨、绕线) 利用河湾或“S“形河段跨主河 适当斜交改善桥头线形
第二节 道路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主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一、直线
优点:路线直捷、前进方向明确、测设简便 缺点: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或注意力分散
复曲线: 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 直线—回旋线A1 —圆曲线R1 —圆曲线R2 — 回旋线A2-直线
小圆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回旋线可以省略 小圆半径大于临界曲线半径时: ①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 的内移值之差若不超过0.10m时,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②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 若设计车速V≥80km/h,R1./R2<1.5,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若设计车速V<80km/h,R1./R2<2.0,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 最大直线长度以设计速度行驶70秒左右的 距离限制 • 同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为设计速度 (以km/h计)的6倍,例:设计速度为60 km/h,同向曲
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360m
• 反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为设计速度 (以km/h计)的2倍,例:设计速度为60 km/h,反向曲
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120m
按6s行程确定平曲线最小长度
受条件限制时,圆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应小于3s。圆曲线最小长度不小于2倍缓 和曲线长
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确定平曲线最小长度 按小偏角的要求确定平曲线最小曲线长度
3.圆曲线要素的计算
圆曲线长:L=R×π ×α /180 切线长:T=R tan( α /2) 外距:E=R(sec (α /2)-1) =R tan ( α /4) 校正数:J=2T - L
凸型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 的线形称为凸型。
一般情况下最好不采用凸型
复合型 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 相互连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
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为宜,一般较少 使用
四、路线平面图
比例尺:
工程可行性研究采用1∶10000 的比例尺测绘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用1∶2000,平原微丘区也 可采用1:5000,在地形复杂地段的路线初步设 计、施工图设计可采用1∶500 或 1∶1000
五、视距
停车视距 S停= S1 + S2+ S3
S1——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S2 ——驾驶员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时行驶的距离 S3 ——安全距离
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汽 车),为防止冲撞而制动,或回避障碍物 绕行,都需要一定的距离,最短的距离称 为停车视距。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及货车停车视距
道路选线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与勘察 的基础上论证、确定公路方案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使道 路的各项构造物布置恰当,选型合理,经 济实用,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 路线线位应合理利用地形,路线要同城镇规 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农田与水利建设,尽 量少占良田,避开古迹,文物保护区、自 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以有利于环 境保护等;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做到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
三、缓和曲线
定义: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 或半径相差较大两个同向曲线间的一种曲 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作用:曲率变化缓和 横向坡度变化缓和 加宽缓和
缓和曲线的性质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半径值与其距离起点的 距离成反比。
(三次抛物线、双扭线、回旋线)
回旋曲线:RL=A2
回旋线的坐标表达式
xl
P
x
i1
y
令横向力系数μ =x/G μ =v2/gR-i1 R=v2/g(μ +i1) 当车速v(m/s)换算成V(km/h),路面横陂i1 用超高横陂iB表示,则 R=V2/127×(μ +iB)
行驶在外侧:
R=V2/127×(μ-iB)
i1
b
P
x
y
G α
h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的确定
行车的横向倾覆稳定性 x ·h≥ G ·b/2 G ·μ ·≥G ·b/2
城市道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最大曲线半径
2000
1000
700
500
缓和曲线要素的计算
曲线总长:L h

180
R( 2 ) 2 L
切线总长:Th T q ( R R) tan 外距: 超距: E h ( R R) sec D 2Th Lh
l 40R 2 Ls 2
5
Rl A2
l4 x l (1 ) 4 40A l3 l4 y (1 ) 2 4 6A 56A
l l7 y 6 RLs 336R 3 Ls 3
缓和曲线长度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 v2 通常ρ 取0.6m/s3 (m / s 2 ) LR 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
营运经济性
μ 与燃料消耗和轮胎磨耗关系表
μ 0 0.05 燃料消耗 (%) 100 105 轮胎磨耗(%) 100 160 μ 0.15 0.20 燃料消耗 (%) 115 120 轮胎磨耗(%) 300 390
0.10
110
220
从汽车营运经济出发, μ以不超过0.10~0.15为宜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计算公式: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平曲线最小半径值叫一般最小半径。
横向力系数一般取0.05~0.06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μ值及超高值
设计速度(km/h)
横向力系数μ 超高值ic(%)
120
0.10 6
100
0.12 6
80
0.13 7
60
0.15 8
40
0.15 7
30
0.16 6
20
0.17 6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指曲线半径较大,离心 力较小,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就足以保 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公路《标准》:μ =0.035,i超=-0.01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μ =0.06,i超=-0.015
2.曲线最小长度
曲线过短:
驾驶员操作方向盘频繁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过大 小偏角引起的视觉误差
三、曲线组合
基本型: 直线— 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 S 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 形为 S 型
S 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 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 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 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 以小于1.5为宜。 S 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 受限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 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L≤(A1+A2) / 40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 A1、A 2 —回旋线参数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 R2 / R1=1~1/ 3 为宜。R1 为大圆曲线半径(m),R 2 为小圆曲线半径 (m)。
现代汽车设计一般b≈2 h
所以:μ <1.0
行车的滑动稳定性
横向摩擦力系数φ2 F= φ2 G 发生滑动:φ2 G≥ x 防止汽车产生横向侧滑, 所以: μ ≤ φ2 R ≥v2/g(φ2 ±iB)= V2/127×(φ2 ±iB)
乘客舒适性
μ <0.1,舒适 μ >0.15,乘客感到不适 μ >0.2,行车不平稳,有不安全感 从舒适感出发,μ 值可采用0.10~0.15,随着车速 增高, μ 值应逐渐减小
一般采用3s的行程
超高渐变率不过大
缓和曲线长度在实际采用中,常取上述计算值 的较大值,并取5m的整数倍
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 一般值(m) 120 100 100 85 80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20
圆曲线半径超过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 设缓和曲线
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
主点桩里程桩号计算
直圆点:ZY=JD-T 圆直点:YZ=ZY+L 曲中点:QZ=YZ-L/2 JD=QZ+J/2
某弯道设置单圆曲线,交点桩号为k10+000, R=800m,转角α=30°,计算该曲线要素。
tanα/2=tan15°=0.268 tanα/4=tan7.5°=0.132 secα/2=sec15°=1.03 L=R×π×α/180=800×3.14×30/180=418.67 T=R tan( α/2)=800×0.268=214.4 E=R(sec (α /2)-1)=800×(1.03-1)=24 J=2T – L=2×214.4-418.67=10.13 ZY=k10+000-214.4=k9+785.6 YZ=k9+785.6+418.67=k10+204.27 QZ=k10+204.27-209.335=k9+994.935 JD=k9+994.935+5.065=k10

2
q

2
R
五个基本桩:
ZH——第一缓和曲线起点(直缓点) HY——第一缓和曲线终点(缓圆点) QZ——圆曲线中点(曲中点) YH——第二缓和曲线终点(圆缓点) HZ——第二缓和曲线起点(缓直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