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道路路线总体设计思路
2、黄土地区(土质)
①挖方为30m(40m) ,不宜大于50m ②填方为20m ,不宜大于25m 。
3、石质挖方边坡高度:取决于地质条件。 4、填石路基边坡高度:取决于沟的形状。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世界第一桥 ”法国米洛高 架大桥跨越 塔恩河谷, 全长2.46公 里,只用7个 桥墩,其中 2、3号桥墩 分别高达 245米和 220米,是 世界上最高 的两个桥 墩。大桥最 高点达到 343米,超 过埃菲尔铁 塔23米。
桥梁、隧道工程不可或缺 采用回头曲线的无奈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桥梁、隧道与路基工程应综合考虑 尽量做到整体最优 路线设计应从各专业工程设计方案均较合理 考虑路线方案。如桥梁墩高(桥型方案)、隧道长 度、路基高度等。原则上尽量采用路基工程,再 考虑桥梁工程,不得已时采用隧道工程。 强调整体最优: 1、填挖高度的合理控制(填石路基、特殊路基处理) 2、桥墩高度的合理选择(高墩桥梁、特大跨径桥梁) 3、隧道工程的合理采用(小间距隧道、特长隧道)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3、路基填挖高度的合理控制
工程方案 与工程安全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3、路基填挖高度的合理控制
工程方案与 景观相协调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3、路基填挖高度的合理控制
路基边坡高度控制
1、一般地区(土质)
①挖方为25m(30m),不宜大于30m(40m) ②填方为20m ,不宜大于25m。
路线总体设计一些体会
1、技术指标:自然是越大越好(相对而言);但整 体最优的设计往往采用了较小的技术指标或其他方面的 突破性设计。 2、工程方案:自然是结构越简单越好,工程造价越 低越好;但整体最优的设计往往采用了特长特大特高的 一些工程。 3、相关协调:一般情况应满足相关要求,但整体最 优的设计往往需要与相关部门协调。 4、相关交叉:一般要满足交叉角度等要求,但整体 最优的设计往往是满足净空要求。
(2)工程地质:地质选线。 (3)水文地质:地质选线。 (3)不良地质:避与治的研究。 2、城镇布局:合理设置互通立交位置,合理控制数量与间距。 3、路网现状:互通立交间距不宜过大,考虑出行方便。 4、山区类别:一般地区、黄土地区、冰冻积雪地区、高海拔地区等 又各有特点,应区别对待(在此不展开讲)。
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异大; 河道弯曲,沟谷纵横密布; 城镇稀疏,交通出行不便。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二)山区道路设计难点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a)高填深挖、土石方工程量大;
地 形 选 线
(b)桥梁、隧道工程多,工程造价高; (c)技术标准的合理掌握; (d)平纵面技术指标的灵活运用; (e)连续长大纵坡路段行车安全研究; (f)互通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布设困难 。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矮寨特大悬索桥桥面设计标高与地面高差达330米左右。桥型方案为钢桁加 劲梁单跨悬索桥,全1073.65m,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m。主跨居世界第 三、亚洲第一。预算7.9亿元,实际造价15亿元。 2012年3月底通车。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路线总体设计思路
主要内容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二、路线总体设计目标 三、路线总体疑难问题设计思路 四、互通立交与服务区布设技巧 五、要做好路线总体设计必须加强对设计深度的要求 六、合理掌握运用技术指标(专题) 七、连续长大纵坡有关安全问题的探讨(专题)
路线总体设计思路
三、路线总体疑难问题设计思路
二、路线总体设计目标 (四)为实现设计目标协调能力尤为重要 要实现你的总体设计思路 协调能力要更强
1、尊重城镇规划,更要善于协调; 2、尊重行业规定,更要具体研究; 3、尊重地方主张,更要总体合理; 4、尊重业主要求,更要当好参谋; 5、尊重专家意见,更要技术论证。
二、路线总体设计目标 (五)路线总体设计一些体会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一草一木” 能保护 坚决保护
7、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矿产资源、古树等)的协调
保护环境 追求的目标
实现祖国 秀美山川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8、路线起终点衔接与协调
不要成 遗憾工程
路线总体设计思路
主要内容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二、路线总体设计目标 三、路线总体疑难问题设计思路 四、互通立交与服务区布设技巧 五、要做好路线总体设计必须加强对设计深度的要求 六、合理掌握运用技术指标 七、连续长大纵坡有关安全问题的探讨
路线总体设计思路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一)山区特点 (二)山区道路设计难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一)山区特点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 (2)工程地质:不同区域、不同路段差异大。 (3)水文地质:地下水丰富。 (4)不良地质:崩塌、滑塌,滑坡体,淤泥、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 (5)河流、沟谷:河道弯曲,沟谷纵横分布,大小不一。 2、城镇布局:分布不均,规模较小,间距大。 3、路网现状:道路等级低,技术指标低,路面状况差,行车安全性差 4、山区类别:一般地区、黄土地区、冰冻积雪地区、高海拔地区。
1、深入了解项目区域建设条件及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特殊地质、不良地质等的影响; (2)城镇规划布局、路网规划布局的影响; (3)各种管道、各种设施、公路、铁路等的影响; (4)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影响 (5)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2、深入了解工程规模及难点,提出对策 (1)主要工程规模; (2)一般桥梁、中短隧道、路基土石方; (2)特殊结构桥梁、特长、长隧道; (3)特殊路基工程; (4)互通立交布设; (5)连续长大纵坡。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符合工可批复要求(初步设计)
说明三点:
1、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工程规模; 2、不应局限在工可所定走廊带内; 3、路线方案与工可推荐方案有重大变化路 段,在路线方案比选论证中要加以说明。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2、深入了解项目特点、难点
设计理念
※基本目标 ※核心目标
※努力目标
二、路线总体设计目标
(三)为实现设计目标路线方案研究是关键
路线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编制办法) 路线设计:贯穿于公路工程整体的线形设计叫路线设计,或者叫
路线线形设计。
总体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提出一个或多个较合理地解决方案叫总
体设计;任何路段、任何专业均要通过各自总体设计,才能确定各自 设计方案。研究方案过程叫总体设计,各专业各自研究方案过程分别 叫路线总体设计,桥梁工程总体设计,隧道工程总体设计,路基、路 面工程总体设计等。路线方案研究叫路线总体设计,内容包含了编制 办法中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路线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编制办 法) 。 路线方案研究:是路线总体设计的最重要内容。要实现设计目 标做好路线方案研究是关键。
三、路线总体疑难问题设计思路 (一)路线方案合理选择问题
1、工程经济及技术比较问题
路线长短,技术指标, 工程规模,工程造价。 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 件,沿线村镇分布。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桃源段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6、与社会环境(城镇规划、敏感点等)的协调
C4线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6、与社会环境(城镇规划、敏感点等)的协调
保护人文景观
避开环境敏感 区(如学校)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7、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矿产资源、古树等)的协调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沟深≠桥墩高度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桥墩高度对 路线方案影 响大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4、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合理选择 桥梁跨径和墩高选用一般原则: 1、小跨径桥梁的高跨比:一般为0.6~0.8 2、较大跨径桥梁的高跨比一般如下: (1)墩高20米,跨径25米(高跨比:0.8) (2)墩高30米,跨径30米(高跨比:1.0) (3)墩高40米,跨径35米(高跨比:1.14) (4)墩高40~50米,跨径40米(高跨比:1.15) (5)墩高50~60米,跨径50米(高跨比:1.15) 3、墩高大于60米,跨径大于50米,一般采用特殊结 构桥梁,技术难度大,施工周期较长,工程造价较高 ,要慎重考虑。
(一)路线方案合理选择问题 (二)路线局部优化问题 (三)降低工程造价问题 (四)有关协调问题 (五)工程安全问题 (六)行车安全问题
三、路线总体疑难问题设计思路 (一)路线方案合理选择问题
综合比选 ----路线方案合理选择问题
三、路线总体疑难问题设计思路 (一)路线方案合理选择问题
1、工程经济及技术比较问题 2、工程规模与路线长短问题 3、功能、里程、工程规模及运营期间成本问题 4、环境敏感点与特殊工点问题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5、隧道长度的合理采用
一、山区特点及设计要点
(三)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5、隧道长度的合理采用
(一)隧道工程要慎重采用 1、隧道工程造价高 2、隧道运营成本高 3、隧道内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 4、隧道抢险救灾难度大 (二)设置原则 1、特长隧道与连续长大纵坡 1、特长隧道与连续长大纵坡 2 、长隧道与短隧道群 2、长隧道与短隧道群 3 、中、长隧道 3、中、长隧道 4 、短隧道 4、短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