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中寻同,同中求异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能力提升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正中学
曹翠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熟悉虚词的特征及高考考查方式。
2、技能目标
掌握一定的虚词识记的方法,并能通过词性和句法成分对虚词进行辨析。
3、情感目标
体味传统文化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掌握一定的虚词的识记和辨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词性和句法成分对虚词进行辨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考试大纲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
的能力层级。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预习检测
抽检几个虚词的识记情况
三、异中寻同
1、教师给出归纳范例
例:浩浩乎.
如遗世独立
盘盘焉.
,囷囷焉
貌若甚戚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学生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四、同中求异
1、教师给出范例
(1)抛出问题:以字解为“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2)讲解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2、学生小组讨论:
1)、与(和):介词?连词?
2)、动+而+动:修饰?承接?
3)、何:副词?代词?
4)、动+焉:代词?兼词?
3、课堂交流
4、老师小结
1)与(和):介词?连词?
连词:表并列关系。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充当句子的状语。
辨析方法: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动+而+动:修饰?承接?
表修饰关系的“而”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前面的状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词。
表承接关系的“而”连接的是有明显的先后顺序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
辨析方法: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3)、何:副词?代词?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往往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辨析方法:看“何”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小规律:1、何作副词是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是作全句的修饰语,所以往往用在句首。
2、语意上表反问,往往就是副词。
4)、动+焉:代词?兼词?
“焉”做兼词,用在句末,即介词+代词,介词仅是“于”
字,代词有“之”、“是”、“彼”等等。
辨析方法: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
5、完成迁移练习
五、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高考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08.湖南)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
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六、方法总结
识记意义是基础
借助词性是辅助
找寻规律巧解题
善于归纳可省力
七、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梳理今天所学内容
2、完成学案上的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