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古典八大景观1、七子联峰莱阳南部的娘娘群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峰峦相连,如一架巨大的屏风矗立在南海边。
群山的形势是一母七子,娘娘山居中,高峻挺拔,林木葱荣,视野空阔。
山巅曾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天后娘娘庙,如今山顶上古庙的遗迹犹存。
主峰周围的七座山,人们把它看成她的七个孩子,流传了很多母子相依的传说,后来这里就成了莱阳的一景“七子连峰”。
行旅之人经过此地,看见这的山景,听到这母子深情的传说,都会想起自己家中的母亲,兴起无限的幽怨。
2、旌旗晓霁旌旗山,古名"莱山",位于莱阳城北偏西十五公里处,海拔三百一十五米。
莱阳城就是因地处莱山之阳而得名的。
旌旗山,是旌旗群山中独拔而起的主峰。
东接龙门,南连嵯峨,高大为市北诸山之首。
旌旗山为莱阳境内的名山,它以苍松翠柏,紫烟瑞云而取胜。
山中古松参天,山泉叮冬,清凉幽爽,是避暑胜地。
清代大诗人宋琬曾造茅于山峰间,结庐攻书。
他在《旌旗别业》一诗中写道:"白日无旷照,细泉多奔流,时闻骤雨过,出门听已收。
坐卧荒草间,飒然疑凛秋。
"旌旗山,俗称"争气山"。
传说,有两个山头,是弟兄两个,都不高,但二人都争着比试高低。
一日傍晚,一个牧童,在山下放牛,忽听两山在说话,兄说:"我是哥,永远要比你长的高!"弟说:"今天夜里比比看!"第二天早晨,村里人起来一看,大雾散去,两山果然拔地而起。
现在我们看到的旌旗山,一山二顶,并足而立,从前峰的肩头可见后峰的顶首。
哥儿俩好象仍在比试高低呢。
旌旗山,二峰并足,周围群山环抱,星罗棋布,高低上下,如千军万马露营扎寨,宿霭飘荡,宛如旌旗。
古人有诗悦:"阵容罗列寂无言,细柳威严不敢喧。
最爱晓岚留宿霭,翩翩彩帜列平原"。
说那阵容的威严,连见风就动的柳枝都不敢喧哗。
旌旗山,明朝年间,就列入莱阳八景之一,名曰:"旌旗晓霁"。
夜雨初霁,曙色晓分,山容如洗,花木滴翠,云雾缭绕,景色绮丽。
登旌旗山观日出,是一大奇观。
初登峰顶,山风乍起,松涛习习,东海天边涌起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山披金辉,树映霞光,林中一片点点烁烁,使人心旷神怡,恍若游历星海间,此时,不知是人间,还是仙境。
旌旗山,不仅风景秀丽,山中还盛产柿子、苹果、山梨、山楂、板栗等果子,以及近百种花草药材。
3、石桥断霜从前,莱阳城西南有个西至泊村,村中有个书生名叫尚生。
因家景中落,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日子。
这年夏天,母亲突然病故;家中就只有尚生一个人了。
尚生穷困难熬,偏偏又生了一身疙瘩,终日疼痛难忍,而又无钱医治。
如此贫病交加,已使他心灰意冷,心想:“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不如早早随母亲去吧。
”主意拿定,便趁天黑,出了家门,向村东走去。
原来村东有一片荷塘,荷塘上有座石桥,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绿叶如盖,非常好看。
尚生酷爱莲荷,母亲在时,他常到这里,站在石桥上,吟诗作赋,观赏莲荷,偶尔遇到村中顽童折莲,则用好言相劝,每每保护了莲荷,使其一支无损。
这天,尚生来到塘边,看到满塘莲荷,他又犹豫了,心想:“我若死在这里,岂不玷污了这满塘莲荷。
”他踌躇了半天,感到十分困倦,便来到小石桥上,竟昏昏睡去。
睡梦中,忽听有人叫他,睁眼一看,只见有一小童模样的女孩,手提灯笼,对他说:“我家主人有请,烦公子前去一趟。
”尚生见她请得恳切,便随她去了。
走不多时,来到一座深宅大院,忽见院中有十几个美丽的姑娘正在嬉戏玩耍,见有陌生人来,便纷纷躲避而去。
出来迎他的,是一位端庄秀美,穿着红色纱衣的姑娘。
见尚生进来,便迎上前去,深深施一礼道:“知先生患病,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尚生见了姑娘,十分惊诧,又见姑娘并不多说什么,只把一杯玉露端来,让尚生喝下。
尚生饮了,顿觉全身清爽,那密布全身的疙瘩,也不再疼痛。
尚生连忙向姑娘道谢,姑娘却笑着说:“应该谢的是先生。
若不是您的厚爱,我众姐妹该都被村中顽童折杀了。
”说过之后,又见姑娘进到里边,端出一只玉盘,盘中放满了珍珠。
姑娘让尚生躺下,她便抓了珍珠往尚生身上搓起来。
待把全身搓遍,他觉得非常轻松舒服,又香香地睡去了。
待他醒来,不禁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原来睡在石桥上。
刚才的情景,仿佛是梦。
说是梦吧,而那姑娘的音容举止,仍历历在目。
再看自己身上,满身疙瘩,已全部消失,皮肤光滑丰润,就好象从来没生过病。
他又惊又喜,心想:“莫不是我遇到了神仙?”从此,他念念不忘那荷塘和荷塘上的小石桥,每到夜晚,便信步走来。
不过但见夜色朦胧,荷塘如墨,除了不时飘来阵阵荷香,什么也没有。
他喜欢这清静,每次来,虽然没遇着梦中的荷花姑娘,但也总觉得不枉此一行。
一日,他又来,此时正是月中,一轮明月悬于当空,微风徐来,但见一塘莲荷,错错落落,婆婆娑娑,煞是好看。
正当他流连忘返之际,忽然看见那日接他的小童,又远远走来了。
他不等小童走近,就赶忙迎上去,并连连要求小童带他去见姑娘。
小童站住了,半责半怨地说:“我家姑娘为了救你,耗尽了甘露,你的病好了,她差点性命难保,直躺了半月。
”说完抛下一张荷叶,“这是我家姑娘送你的,盖在身上,可保你不冷。
”随后并不再多说什么,转身就走。
尚生急忙去追,只觉脚下一绊,惊醒过来。
原来自己又睡在石桥上了。
不过这次身上却盖着张大大的荷叶。
从此,尚生明白了,给他治病,救他不死的,就是那位荷花姑娘。
打这以后,他更加热爱莲荷,每日里都写些诗文,诵与莲荷听。
他痴痴迷迷,有时就在小石桥上睡了。
就是在严冬天气,只要身上有一张荷叶盖着,也不觉寒冷。
而石桥上,也从不见有霜雪出现。
后来人们就把这桥叫做“断霜桥”。
每到冬天,桥上就聚满了穷苦人。
大家相信,这是荷花姑娘为穷人留下的一片温暖之乡,无霜宝地。
4、挺城暮笛在很久以前,莱阳城南有一座古城,名叫挺城。
此城方圆数里,盛极一时,四海商旅,多云集于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世的变迁,这挺城不知是何原因——是因水旱瘟疫,抑或战争兵祸——慢慢从这大地上消失了。
从此只剩得逶迤的城墙墙基,埋于古陌荒野之中,在告诉后人,它曾有过的存在和繁荣。
在以后的无数岁月中,这里变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场。
每到夏天,这里水草最丰美的时候,站在古城墙的废墟上,于暮色苍茫中,会依稀看见有一牧童,横架牧笛,骑在牛背上,牛一边吃草,他一边吹笛子,让人看了,仿佛听得有一股清流从那笛眼里流出来,飘过那茫茫绿茵,委委婉婉,悠悠扬扬,传向四方。
使人听了无不心旷神怡,荡气回肠,久久不愿离去。
这牧童是从何村而来,又是哪家子弟,从未有人细究过。
只知当暮色苍茫时,他一定会在牧场中出现,最终又于暮色模糊时而消失。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时间一久,他便引得四乡八疃的牧童,纷纷赶来,一时间这牧场牛羊成群,穿梭往来,好不热闹。
此时这牧童也夹在众牧童中间,头梳刘海,身背斗笠,横骑牛背,口吹牧笛,玩得非常得意。
到了傍晚,夕阳西下,牧童们便纷纷骑上牛背,准备回村。
这个牧童也随众牧童,边吹牧笛边走。
走着走着,只见他身下的大黄牛,四蹄腾空,踏着彩云,直向上天云际而去。
众牧童赶紧仰脸观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与自己为伴的,是位神童,所放牧的那头大黄牛,是头神牛。
从此,莱阳八景中才有了这一景,叫做挺城牧笛。
因为这小神仙只在暮色中才出现,大家又把牧笛改成了暮笛。
5、马山夕照很久以前,莱阳有一户姓张的财主。
他家富是富,可就是没有孩子。
夫人直到五十岁才生了个女儿,起名叫巧姐。
老年添喜,全家喜庆。
为了把这千斤养好,专门雇了个奶妈。
这奶妈姓李,年方三十,还带着个儿子,名叫金锁。
金锁比巧姐正好大一岁。
穷人的孩子泼辣,李妈早早给金锁断了奶,留下这奶水,全喂了巧姐。
李妈疼爱儿子,也疼爱巧姐,金锁与巧姐从小就以兄妹相称。
他们俩小无猜,青梅竹马,朝朝暮暮,玩在一块,既天真又可爱,谁见了谁夸。
金锁长到十几岁,就不那么随便了,他天天要到马山上给张家放牛;巧组也被关在绣楼上,跟着大人描金绣银学针线。
二人越是分开,越是思念。
金锁每日来到马山,放开牛,就忙着捉蝈蝈。
他心灵手巧,又编了笼子盛了,傍晚带回家,送给巧姐玩,有时也采些山花,摘些野果回来送巧姐。
巧姐收到这些礼物,恨不能跟着金锁一块到马山上去,但这么做,父亲绝对不能答应。
天长日久,每到傍晚,巧姐就盼着金锁回来,有时回来晚了,巧姐就站在楼上,呆呆地望着马山出神。
有一次,巧姐盯着金锁问:“金锁哥,马山上的花多吗?”“多,可多呢,满山都是。
”“好看吗?”“好看,红的,黄的,蓝的,什么颜色的都有。
”“金锁哥,你带我一块去好吗?”见巧姐这样问,金锁摇摇头说:“那可不行,老爷知道了要怪我的。
”其实巧姐也明白这不行。
半天,她竟急得两颗泪花在眼里直打转转。
金锁一看急了,忙安慰巧姐说;“嗳,这样吧,你把你的铜镜子挂在楼上,把马山照到镜子里,不就什么都看到了吗?”巧姐听了,一拍巴掌笑了。
第二天,金锁正站在马山上吆喝牛,突然一道亮光落到他身上。
他又惊又喜,赶忙顺着亮光望过去。
那亮光来自巧姐的绣楼上,那么美,那么暖,那么亮,仿佛是巧姐站在楼上对他笑。
从此,金锁每天都看到亮光,看到巧姐;巧姐也看到了马山,看到了金锁哥,二人仿佛又天天嬉戏在一起。
又过了几年,巧姐终于许配给了外村一户财主家,要出嫁了。
巧姐临走那天,金锁没再上马山,他只觉得天旋地转,竟一病不起。
临终前,他要求妈妈说:“我死了,把我埋到马山上,我要天天看着她……”妈妈明白儿子的意思,就把他埋到了马山的一块大青石旁。
不久,坟上长出了一棵小松树,后来这棵小松树长成合抱的大松树。
打这以后,每当夕阳西下,这棵大树的影子,就映到巧姐住过的那栋空荡荡的绣楼上。
许多年以后,有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对这大发感慨,便在马山庙上题了四句诗:马石山巅青石旁,一杯黄土掩断肠;痴魂还作苍松影,日日黄昏借夕阳。
6、五龙汇涨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后,洪水遍地,人类无法生活。
观音菩萨可怜天下人,便封给大禹一条赶山撼神鞭,来治理洪水。
这年,大禹来到莱阳,见这里洪水一片,便派许多民工开山疏河。
可是土硬石坚,干了一年也没成功。
大禹一怒之下,擎起赶山撼神鞭,想把山赶走。
这时,正好有五条神龙,在牙山下龙泉中戏水。
大禹想:观音赐我神鞭时说:“在不得已时,可挥此鞭,赶山山走,撼神神移。
如今挖河不成,怎么救众生?为今只好用神鞭调教神龙开山疏河了。
于是,他擎起神鞭,赶着五条龙往前走。
开始,五条龙各干各的,大禹一看,这哪行,他又把五条龙赶到一起,一齐向黄海拱。
只一天一宿的工夫,把河道开通了。
后来人们为记念五条神龙的功劳,给它们分别起了名字叫:白龙、蚬龙、富龙、青龙、墨龙。
又按龙的名字,把它们各自开的河叫白龙河、蚬河、富水河、清水河、墨水河。
把它们共同开通的地方,叫五龙口,又叫五叉口,五龙口以南的河叫五龙河。
并在马鞍山顶修了一座“龙王庙”,庙内塑有青龙像,四壁刻有五龙腾飞,雷公、风婆、闪电娘娘助威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