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茉莉花开》中的女性形象刘燕丽(2006级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班,学号:060629150)摘要:在追求创新与进步的时代激荡中,我们反而会怀念那些已经失去的纯真与蜕变。
《茉莉花开》给了我们怀念的理由,三个女人的命运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人给予的命运。
影片从头至尾都在一种和谐的变化中进行。
我们欣赏到了虚荣、母性、退让、华丽、奉献以及向往,种种情节都演绎的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让你在感悟的过程中升华。
这部电影从多角度谈论了女性在近代中的爱情、婚姻、家庭、命运。
关键词:电影茉莉花开女性形象《茉莉花开》是一部真正表现上海精神的电影,一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城市发展史;这部影片尘封三年终于拔开云雾重见天日了,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喉咏,采用了类似英雄那样的三段叙述手法,像一部小说那样,用<茉>、<莉>、<花>三个篇章讲述了三个上海女子的爱情和命运,形散而神不散,不仅仅因为她们之间存在的血缘继承关系,还因为她们背后那被放大的耀眼的时代背景,就像是一块巨大的标志,在她们的人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一、耀眼时代背景下绽放的“茉莉花”影片开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许多词汇形容当时的上海均表示它是当时中国最与西方文明接轨的经济和时尚文化中心,是最具形形色色时尚人群及各式醉生梦死生活场景的大都市。
茉,一个由经营着照相馆的单亲母亲养大的18岁少女就生活在这个新旧文明、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她天真、纯情,在遇到孟老板后一生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她成了明星,同时也怀上了孟老板的小孩,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事;茉怀上孩子不久就被抛弃了,失去了明星的光环,她为这个私生女取名叫莉,莉在四十年代初出生,到五十年代末长到18岁。
莉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开始进入热火朝天的“大跃进”的时代。
当时每个中国人都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积极投入到遍及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中,为的是实现一个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宏伟目标——达到新的钢铁年生产总值。
这时的中国,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被称为领导阶级;而地主、资本家都被视为反动阶级。
茉的小业主家庭属于应该被改造的小资产阶级。
莉虽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但莉在新的时代下长大,她反省自己母亲茉的一生因为失去男人而失去家庭,失去幸福。
自己变成了一个总活在过去某个时刻的行尸走肉。
莉清楚地意识到她要过一种与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于是她走出自己的家庭,极力想摆脱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瓜葛,和工农相结合;主动追求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邹杰。
她的希望就是要有一个不会转瞬即失的丈夫,要成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于是莉一心要离开这个阴冷的家,并且嫁给了水泥厂工人邹杰。
莉决定生个小孩,但她偏偏不能生育,只能从福利院抱了一个女孩,取名叫花,但因为自身的缺陷,使莉对生活仍然极度不满,甚至怀疑自己的丈夫与养女有染,邹杰最终受不了这种压力选择了卧轨自杀。
莉精神分裂离家出走了,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莉离家出走后留下了养女花与外婆相依为命,花长大后在农场认识了男人小杜,并瞒着外婆和他结了婚,婚后怀孕不久发现小杜有了外遇,离婚后她坚强地生下孩子,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
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平民女孩想当明星就像当下“超女”一样正常,在“茉”的段落,姜文演的孟老板有着一种代表上海浮华和强势的霸道,女孩子要成为明星都必须要接受自从电影诞生以来都有着的险恶,男人们都虎视眈眈盯着羊羔自投罗网呢!上海是一个奇怪的城市,它的指责是建立在你的攀登过程中的,一旦你登上了杂志的封面,所有的丑陋都会被明星的光环遮住,旅馆里的一场戏代表着几乎所有走向明星之路女孩的过程,那份自我的酸楚只留存在茉母惆怅和寂寥里。
大时局里的弱女子只能随波逐流,人生的后知后觉在于当你跨出第一步后似乎就永远无法料到憧憬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将改变你整个人生和对待事物的看法。
新的时代的到来将造就新的人际关系,一转眼,茉的女儿莉已是婷婷玉立的新社会女孩,这个时期的上海小业主家庭陷入的是一种认知的困惑,他们游离于上等门户却又和新生的工人阶级子女不能完全融合,在“莉”的章节里,在建国初年人物心态的转变这一面上编导抓住的点非常真实,小家碧玉的娇气和工人家庭的格格不入是生活境遇的必然,理想主义的红色在现实的挤兑下变得黯然,彼此想融进对方生活的勇气最终为无法调和的境遇矛盾所阻隔,菜花黄的时候梦想破灭的莉回家了。
情感是没有阶级之分的,母亲茉临窗而望的镜头让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拍得很有上海的气韵,包括女儿雨中用手划弄雨痕的镜头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外化,钢琴声营造的惆怅极好地表现了母女的心事,对于两个女流之辈而言,一个家无论如何需要一个男人的存在。
所以,冒雨而来的莉的丈夫邹杰就在那个雨夜再次成为两个女人遮蔽风雨的向往,女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江南密集的雨丝一样谁也无从知晓全部。
导演以流畅的叙事让我们看见了上海女子在大时代里的颠沛流离,她们在命运的漩涡里浮沉,她们的艰难和心酸都藏在她们瘦弱的身体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疯狂的年代终于到来,莉的发疯充满着对于时局的反讽,妄想和陷污正是那个年代的全部,在这个隐喻的段落导演假咏显示了第五代人所固有的历史责任感和变通能力,影像的意义在于在场,在于内心的良知在对于导演认知的当下和历史作出必要的反应,这是一种良知的责任。
导演称自己这部电影是简约主义的,这也就为已经无法复原的上海老城和不确定找了一个台阶,老上海早已是洋房铁门后的尘封往事,大马路上也因为时事变迁而面目全非,那么,上海的味道无奈地只是在吴侬软语下的苍白布景。
花,一个生活在70年代的坚强女性,70年代这是一个希望萌芽的改变时期。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小花虽然没有和母亲对抗,但却有着和姥姥、母亲的相同的命运。
但是花有所不同,她坚强地活着。
八十年代初期,物质诱惑开始出现,中国大地上不断上演着嫌贫爱富、喜新厌旧的故事。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无法完全地去责怪小杜,就像《人生》里我们无法去责怪高加林一样,只是觉得小花是那么的坚强,这样的时代决定了她这样的性络。
二、三个女人就像一壶玉液三个美丽的女人,用她们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为我们酿造了一壶越久越醇香的美酒。
(1)茉—华丽的涅磐奢华的霓裳遮不住这般风情万种,裙摆下的雀跃张扬出一个时代的繁华,本是一场令人艳羡的爱情,一次看似错误的执著终结了绝代名伶的风华,酿就了凄美,也开始了命运的轮回。
序幕在茉清脆的声音,清澈的明眸中拉开。
那是一个爱着电影,憧憬明星生活的少女。
茉那涉世末深如此纯净的眼神,就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摄入心魄,那眼神是如此醉人,果然孟老板醉了。
茉在摇曳的绿色旗袍中璀璨绽放。
她第一次舞台试戏时大胆的话剧式演绎,身着白色睡衣对镜理黄花的娇俏白莲样的美丽;生日上扭摆腰肢靡靡香甜的一首《茉莉花》,这一切醉了孟老板,醉了世人。
可是,就在她光环四摄的时候,她却怀孕了。
这便有了争执,孟老板逃了,留下可怜的茉,一切的璀璨不过如昙花一现,只是瞬间绽放。
茉回到了母亲的住处。
母女互相嘲笑和伤害。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茉单身生下了女儿莉。
(2)莉---绝望的幸福红色的恪印似乎注定了悲情的世袭,热火朝天的潮流中铸造的爱情也多了几分激昂。
一个特殊的字眼揭开了上一辈的诅咒,凄凉的背影一路祭奠曾经的誓言,留下一双稚嫩的眼,秀着天真的惶恐。
莉生来就有块红色的胎记。
从小莉就缺少母爱,目睹母亲和外婆争吵,直至外婆自杀。
莉的潜意识里是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对自己的不信任,她渴望摆脱母亲却不得不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爱丈夫却疑神疑鬼怕失去他;她想有一个孩子却偏偏不能生育……种种矛盾纠缠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最艺术也最生活的角色。
婆婆那句仿佛若不经心的台词“新娘子昨晚怎么哭了一夜?”暗示了莉最终的性格悲剧,那挂总是放下来的白色床帐,透过并不疏稀的纹理,每夜莉都在窥视着家中的一切:母亲、丈夫、养女……很多人不喜欢莉,的确,莉这个角色不具有美感,章子怡也将其演绎得丝毫不可爱,但她很真实,使我忘记了我是在看电影,仿佛我是画面外的另一个偷窥者,透过莉的眼神,窥视着这家人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章子怡对莉的演绎是成功的,通过她苛求阴翳的眼神,颤抖的嘴唇,我们到了一个神经女人缺安全感的内心。
(3)花---固势的平凡神清气爽的一朵小花,恰似茉莉花的娇柔,看到她你就像嗅到空气里那似有似无的清清幽香,开朗、灵秀的花就像一抹阳光,让那个陈旧的老屋一扫平时的阴霾、温柔、深情的花,几个眼神就将一切传神的呈现、坚强、自立的花“雨中产子”的一幕留给了观众不朽的经典,在花含泪又欣慰的微笑中,我学会了生活。
花,一个抱养来的女孩。
年少时便经历了养父的自杀,养母的离家出走,与外婆茉相依为命。
神清气爽是花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章子怡身着绿色军装,扎着两个整齐的麻花辫,一副学生镜架在鼻梁上出现在屏幕时,我已经全然忘记了她也是上一章那个神经质的莉的扮演者,对于我,她仿佛生来就是茉的孙女——花,而从来不是其他任何人。
开朗、灵秀是花给我的第二印象。
在外婆茉眼里花就是阳光,让那个陈旧的老屋随着花的到来阴翳一扫而光。
温柔、深情是花给我的第三印象。
仅车站离别时花对小杜几句低语,几个眼神就将一切传神的呈现。
坚强、自力、懂得放弃是花给我第四印象。
小杜终于背叛了花,外婆也静静离世。
一个深情的花倒了下去,但另一个坚强的花瞬间又站了起来,最难得的是经过一系列后的花依然善良。
难忘医院里花看到小杜希望花流产愿望破灭时的眼神:慧诘、得意又带着此许报复。
花终于选择独立面对这一切,花雨中生子的振憾是公认的经典。
花,让我们学会了生活。
这是一部完全反映女性的电影,之所以表现的如此透彻,在于导演还从多角度的来反映了三个女性的性格特征。
讲述女人命运的戏,自然逃不出女性主义甚至是女权主义的标榜。
女性和男性仿佛是一对有着微妙关系的矛盾体,一方的强势必以一方的弱势为基础。
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影片中那几位男性角色的定位及命运。
苏童是一位擅长书写女性的作家,在原著《妇女生活》那里,二者的矛盾并未完全凸现,到了侯咏和张献手中,这个对过去中国荒唐年代控诉的大好机会岂会轻易放弃,于是他们借用了女性这个敏感而丰富的群体,抒写时代变迁和人的境遇变换,而这一切的发生必然要有一个镜像与之独立,做牺牲,做参照。
于是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戏里男性角色身上。
最开始出现的是带给茉昙花一现人生繁盛景象的孟老板,他的出现是以一阵风起,一陈落叶飞舞中开始的,照相馆的门在宛如一位武林大侠使轻功的场景下开了,恍惚间孟老板华丽登场,操着一口洋经浜英文,抓住了茉那颗本不安分的心。
男性的命运在这部戏中注定是个陪衬。
果然,孟老板在半年后抛弃了怀有身孕的茉,茉重新回归市井平民的生活,但是那本封面印有自己画像的《良友》和茉莉花牌花露水所编织的梦却相伴她一生不曾破灭,直到死亡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