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

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

——小学生书写现状及教学策略谈【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91【复印期号】2011年06期【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年2C期第60~61页【作者简介】李梅,辽宁省灯塔市古城街道小东山堡小学。

【关键词】EEUU【编者按】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即使是在电脑日渐普及、写字教学看似弱化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降低对写字的要求,并且分学段对写字教学和写字习惯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那么,要如何教给学生有效的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识字写字教学效率呢?本期围绕写字教学这一主题,精选了一组文章及观点,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益助。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书写提出要求:“正确、端正,行款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正确”是要求不写错字,“端正”是要求写得清楚,“整洁”是要求不涂改,写得美观。

教学建议中明确“书写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样的写字要求就应当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进行。

然而小学生现在写字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我校曾经从全校三、四、五、六年级中,按学号在每年级抽取15人,共抽取60人,让他们集中写一段话。

我们现场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并对60份书写作业进行逐张审阅。

从统计数字看,学生写字现状差得令人震惊。

小学生的握笔离笔尖太近,执笔姿势正确率偏低,平均正确率在50%左右;五分之二的学生坐姿不正确或正确坐姿的持久性差,存在身体不端正、头和本子间的距离太近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习惯;生字笔画也存在一定问题。

平均书写优秀率仅为25%,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在书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字体不端正、不工整;部分学生抄错字;有加字、减字的现象;卷面不够整洁,写错后用涂改液涂抹的频率很高;段落抄写格式不正确,字体大小不整齐,将字体写在方格外,等等。

为什么学生写字现状如此差呢?探究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师写字基本功不扎实教师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教师自身写字基本功较差,板书、批改等书写没有起到榜样引领作用,更缺少写字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再去指导学生写字,也就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2.写字教学落实不到位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一心盯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

语文课后重复抄写,数学课后题海战术,其他学科教师对写字教学更是漠不关心。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部分教师在课改的大海中迷失方向,一味追求形式的花哨,一味深挖文本内涵,就怕课堂教学内容肤浅,一节课下来,只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抽出教师认为最难教学的一两个字进行写字指导,经常是教师刚指导完,或学生刚写一两个字,下课铃声就响了,造成写字教学落实不到位,学生写字基础不扎实。

3.家庭早期教育负面影响不适当的早期教育,也对小学生的硬笔执笔姿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期望都很高,在入学之前很早就让孩子练习写字,而很多幼儿园就顺应家长的期望,过早教孩子写字,甚至写比较难的字。

我的儿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写过“游戏”两个字,而且一写就是一行。

这是造成孩子错误姿势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孩子入学时错误的写字习惯已基本养成。

4.书写工具影响写字质量低年级的学生写铅笔字,高年级的学生写钢笔字。

笔的好坏也影响着字的美观。

有些家长为了图方便,给孩子买自动铅笔,而小学生刚刚开始学写字,手中力度把握不住,刚一用力,笔芯就断了,所以不敢用力,写出来的字浮在纸面上,全无骨力。

而写钢笔字时,多用水性笔及可擦笔代替,书写时没有笔锋,影响书写质量。

5.写字训练量不足俗话说:“账要勤算,字要勤练”。

但从目前的小学生写字训练量来看,严重不足,根本达不到要求。

课堂上经常是识字之后,把写字的任务放在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小学生受其认知水平及自制力较差的限制,课后在无老师监督、辅导情况下,小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字,只以写完为目的,而不是写好字为目的,这样,写字质量无法保证。

汉字是人的一张脸,字如其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一手匀称、工整、规范、美观的汉字,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有责任引领孩子走进汉字这个奇妙绚丽的世界,感受汉字的魅力。

怎样矫正学生书写姿势,提高写字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学习,榜样示范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在他们的内心中,始终认为老师是最伟大的人,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加强练习,苦练基本功,不仅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都要练,还要学习关于书法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字。

教师的书写、板书是有情感的,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汉字都要规范、漂亮。

示范时一定要在田字格中,边讲解边示范,语速要缓慢,笔势要清晰,要让学生听明白书写的方法,看清楚书写过程。

2.加强指导,扎实训练指导要耐心细致。

学生写字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不仅指导写字姿势、基本笔画、笔顺、字的间架结构,还要指导运笔技巧,对学得吃力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教。

对学生的写字作业也要及时地批改,有针对性地指导、讲解。

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

眼到,即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偏旁结构、笔顺、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比例,能区分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力求让学生记住字形。

其次要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范写,给学生讲清注意书写的要领,久而久之,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会牢牢记住掌握字的结构。

心到,就是书写时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把字形的优美,正确书写的规范动作等要领牢牢记在心里,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到,即在牢牢记住字形和书写规范的要领后进行自行书写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里描红,力求跟原字相像;其次让学生“临写”,注意每个字的笔画要到位,大小要匀称,笔顺要正确;最后是让学生不看字,自己在田字格里书写。

而且要持之以恒地要求学生回头看,多看看自己的字好在哪里;如果自己不满意,或写到一半发现有错,不使用橡皮擦,在下一格重写,每写一个字都和前面的字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样循环扎实练习,就可以达到不断提高写字基本功的目的。

3.培养习惯,确保时间在长期的写字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让学生做到“三个一”,即眼睛离纸面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

并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眼睛离纸面一尺远,太近要得近视眼;手指离笔尖一寸远,头正身直姿势好;胸离桌面一拳远,防止桌子压胸口。

一尺一寸一拳头,实实在在记心头。

”这样学生便更容易接受正确的写字姿势,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胸部靠在桌沿,可伸出拳头给他量一量;发现学生背不直,可以用手给他的背挺一挺;发现写的字到位,可以用红笔默默地画个小圆圈以示鼓励。

长期如此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学生逐渐会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重点抓学生的握笔、坐姿;高年级的钢笔字训练重点抓学生的运笔方法,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写字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书写时间。

即便课堂上没有时间,课后老师也一定要保障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写字的辅导,写字必须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及时检查、及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掌握写字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4.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写字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写铅笔字,低年级要求是写端正,争取向整齐靠拢;中年级能写整齐,向美观发展。

写钢笔字,中年级把字写工整;高年级把字写正确、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

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写字的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体现学生年级特点,明确重点,抓住关键进行指导。

低年级要注意多示范,一笔一笔地,甚至手把手地教,力求学生把每个笔画都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

中年级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笔画和绝大部分的偏旁部首,学习重心应该转移到各部件的组合、搭配上。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按照字的结构特点分成几大类,教师选取代表性的字进行指导,实现写字训练一个带动一组的效果。

高年级教材中编排的生字比中年级有所减少,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字能力,把握了手写规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到“少而精”,重要的是写正确、美观,对易错字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

这样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5.家校沟通,形成合力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

要求学生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

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日常的读书、写字姿势。

6.提高兴趣,持之以恒一提起练字,人们往往会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诗句。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字,不把写字当成负担。

在教学中,可在班级中设立宣传栏,书写都使用规范、美观的文字,形成良好的写字环境氛围,学生的作文、作业及试卷的书写以及黑板报、手抄报的书写,都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正确、清晰、整齐、美观、大方,定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手抄报等进行展览,组织全班学生参观学习。

在教室里还可以设立一个“书写角”,把学生中优秀作品粘贴在上面,让全体学生一起评价,每周更换一次,在这种写字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又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兴趣。

^NU1DA201107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