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教法培训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疑启智、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应设置合理的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
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在黑板上设计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去编一些内容。
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首先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1、学会猜测词义
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首先是词汇,而完全没有生词的阅读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挑战性的阅读。
告诉学生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出现几个生词是正常的。
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词根、语境等猜测词义。
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但还存在一个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
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
2、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逐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
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
整体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
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要从整体把握句子的含义。
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停顿阅读。
3、用英语思维
养成整体阅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英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英语思维。
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阅读时要把母语抛在脑后,指导学生逐步确立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母语英语之间的翻译转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之后,要在阅读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感。
三、坚持养成训练
上好英语阅读课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模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训练方面却应该坚持一些科学高效的做法:
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阅读课上,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和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当然,在阅读课上,教会学生学会合作的前提是教师要适时合理地根据阅读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学会读,并能及时地挖掘信息,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合作交流充盈课堂,就更加的完善了阅读课的质量,从而把阅读教学升华为一种交流一种提高一种享受。
五、创设最佳课堂情景,激励学习动机。
学方法、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导致这种差异有多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最佳课堂情景来激励学习的动机。
学生只有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才能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因此一位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而不是单纯的演讲者的角色。
只有激发了学生潜力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只有激发了学生潜力的老师也才是成功的教师。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
读得懂,然后才说(输出)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下功夫思考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