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

新课标

一、单选题1.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教师成长④情感、态度、价值观2.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3.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4.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自主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D.学生是独立的人5.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B.学习动机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6.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7.“稳重而富有毅力,但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气质类型。

(C)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8.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A.普通教育性质B.基础教育性质C.社会主义性质D.义务教育性质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B)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D)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恰当地组织教材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1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1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1)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1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1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1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1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20、“用数学”的含义是(2)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2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人走路C、天天都有人出生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2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2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2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26.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27.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C )A. 强调探究性学习B. 强调合作学习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28.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A. 学生是发展的人B. 学生是自主的人C. 学生是独特的人D. 学生是独立的人29.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A.认知内驱力B. 学习动机C. 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30.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A. 及时复习B. 及时休息C. 过度复习D. 分数复习31.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 C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32.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 )A. 普通教育性质B. 基础教育性质C. 社会主义性质D. 义务教育性质33.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B )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二、是非题1、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2、数学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三相互独立的。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

(√)4、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情况的评价,必须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要求。

(√)5、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6、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7、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8、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9、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10、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1、教材应具备可读性,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12、模型思想的建立是教师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13、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14、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15、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

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2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2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2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2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2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3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3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3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3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3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3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3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3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4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4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4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三、填空题1、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个阶段。

2、《标准》安排了(四个)个学习领域。

3、《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4、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描述(过程目标)。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描述(结果目标)。

8、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9、“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10、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1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12、《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3、“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4、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15、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