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 0709
一级学科名称 地质学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2007年 12月 12 日 一、学科简介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一级学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我校地质学科以研究盆地结构和性质、沉积充填作用、资源地球化学等沉积盆地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对化石燃料矿床形成聚集的控制为特色。本学科19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代初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2003年设立地球化学博士点;2005年设立构造地质学博士点,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塔里木油田、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博士点的科学研究以多种实验方法手段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行为为特色,涉及远至地球生命的化学起源、地球各圈层系统中的碳循环,近至化石燃料成因理论及资源评价、化石燃料形成和聚集的分子化合物标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石油天然气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描述、油藏流体的历史分析、油藏地球化学、地质事件的地球化学记录、气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所属实验室是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机构,现已形成以岩石、土壤、水、大气样品的分子化合物分析为主,以沉积有机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固体样品的微量元素检测为辅的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体系,拥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余台(套),是“油气资源与探 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标志物检测、显微组分分析、流体历史分析、油藏流体地球化学描述等方面的实验分析能力素负盛名。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岩石圈中岩层、岩石和岩体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方面。该博士点现有三个培养方向,即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油区构造解析、构造变形过程与动力学机理。我校构造地质学学科拥有构造变形砂箱模拟综合实验台、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应力场模拟计算、平衡剖面分析、盆地沉积史和变形史模拟分析等研究设备和软件,承担有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大油田的研究项目,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和外聘院士作为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学科点是传统的、富有优势的、密切油气勘探实践的应用基础学科,以王铁冠院士领衔的学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已培养了大批的相关高级人才,出版了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沉积岩石学》、《油藏地球化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教材,承担了多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多次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和香山科学会议,主办《古地理学报》刊物。
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条件。始终重视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在论文管理过程中,结合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点抓好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及答辩等重要环节。总之,该学科点已成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的研究生培养重要基地。
二、培养目标
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和石油工业,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与科学道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培养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广博的科学 视野;具有良好的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独立从事该学科研究工作和解决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综合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向
1. 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
2. 沉积(岩石)学及储层地质学
3. 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
4.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
5. 有机地球化学
6. 环境地球化学
7. 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
8. 油区构造解析
9. 构造变形过程与动力学机理
10. 应用古生物学及现代地层学
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1.学习年限
全日制一般为3-5年;非全日制一般不超过6年。
2.应修学分
总学分不低于16 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5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
课
公共学位课 外语 3 1或2 必选
现代科学技术课 2 1或2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 1或2
学科基础课 沉积盆地地质学 32 2 1 选1-2门
固体力学 48 3 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方法 48 3 1
学 科 专 业 课 地质学研究新进展 48 3 2 选1-2门
现代油气成藏理论 32 2 1
盆地构造与沉积作用 32 2 1
分子地球化学 48 3 2
环境地球化学 32 2 2
应用古生物学 32 2 1
必修环节 地球科学进展专题 16 1 3-5 任选一门 地球化学研究专题 16 1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3
选修课 本学科未选的学位课、本学科各二级学科硕士生的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选修课及本校其它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选修课均可作为本学科博士生的选修课 补修课 少数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课程一般为2门,具体由研究生指导教师确定。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不记学分
六、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及进行资料和文献调查研究,应至少阅读有关国内外文献资料60篇,其中至少精读外文文献30篇,并写出综述报告。
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地质学学科研究范畴。开题报告应包括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及本课题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国内外前沿情况或课题背景,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拟采用的总体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具体方法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等,要估计论文的预期目标,科研工作量,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博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写出文献阅读综述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规定入学后直接攻博研究生在3年内、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和提前攻博研究生在2年内必须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由所在学院组织公开进行,评审小组成员由3~5名教授组成,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确定。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写出评审意见。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是考察博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及完成学业的标志之一,评审小组针对开题报告质量可作出“通过开题报告”、“允许重新开题”或“终止培养(淘汰)”的决定。若重新开题,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一般由原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所在学校研究生教务备案。重新开题应在半年之内完成,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七、学术活动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含现代科学技术课),要求博士研究生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学术论文(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学术活动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位授予暂行实施细则》。 九、终止培养
博士研究生终止培养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定》(文件制定中)。
附:本次培养方案调整中,课程变动情况说明(包括新开课程,课程名称变化,课程课时或上课学期调整等)
新开课程:
《沉积盆地地质学》
《地质学研究新进展》
课程名称变化:
原《有机仪器分析》,现《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方法》
原《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现《盆地构造沉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