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制作配乐诗朗诵作品《锦瑟》
一.课标要求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属于必修课程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的“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

在课程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使用“录音机”对音频信息进行简单的采集与加工是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制作配乐诗朗诵作品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这一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2004年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第二节多媒体信息加工中关于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部分,是属于知识新知课和软件使用的新授课。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在教材中主要介绍使用Cool Edit Pro制作配乐诗朗诵作品。

由于音频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方法有多种,学生最熟悉、最容易接触和使用的软件是WINDWOS“录音机”,可以说得上是随手拿来。

数字化音频信息作为必修课的新知识,Cool Edit Pro 就显得过于专业,只将之用于简单的音频信息采集与加工的话不能很好地体现Cool Edit Pro的优越性。

因而设计了第一课时使用WINDWOS“录音机”加工音频信息,第二课时则安排简单地学习使用Cool Edit Pro完成WINDWOS“录音机”不能很好实现的加工处理功能。

三.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五章第二节多媒体信息加工中图像的加工处理。

由于图像处理学习中借助FLASH绘制矢量图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软件学习的连贯性,将Flash动画制作初步提前在音频处理之前介绍。

动画中加入声音是十分必要的,在PowerPoint和网页作品中也经常使用到音乐或配音,因此学生对学习音频信息的处理需求比较强烈。

许多学生也知道或已经使用过WINDWOS的“录音机”,但在使用时,经常遇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电脑不能录音?”其实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录音前的准备,如“音量控制”设置等。

实际上,WINDWOS的“录音机”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声音的采集和简单的加工,而无需一定要使用专业的数字化音频加工软件。

从学生认为最容易使用的“录音机”入手,通过制作高一语文必修三《锦瑟》的配乐诗朗诵作品,亲历音频采集与加工的一般过程,体会声音在信息表达交流中的独特魄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真正为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服务。

在使用“录音机”制作配乐诗朗诵作品《锦瑟》时,学生发现“录音机”对音频的处理虽然简单易用,但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将在第二课时中介绍使用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Pro加工处理音频。

通过前面对图像、动画的加工处理的学习,学生对PhotoShop和Flash中的图层概念和Flash的时间轴有一定的认识,将对以后数字化音频信息的加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
1.知识性与技能
1)知道录音采集音频信息所需的准备工作;
2)了解“音量控制”的基本设置对音频采集、加工的影响;
3)熟练使用WINDWOS“录音机”进行朗诵录音;
4)使用WINDWOS“录音机”加工音频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设置“音量控制”为录音做准备;
2)能够正确使用WINDWOS “录音机”制作配乐朗诵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亲历音频采集和简单加工的过程;
2)体验音乐在信息表达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3)关注音乐的版权问题,尊重知识产权;
[发展目标]
提高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1.熟练使用WINDWOS“录音机”进行朗诵录音;
2.使用WINDWOS“录音机”加工音频信息。

六.教学难点
1.正确设置“音量控制”;
2.插入两首不同的背景音乐。

七.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节以学生体验音频采集和简单加工过程为主,采用讲授法与“任务驱动”、WEBQUEST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教与学活动。

学生通过完成制作配乐诗朗诵作品《锦瑟》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WINDWOS “录音机”采集、加工音频信息的学习。

2.教学资源
学生机配耳机和麦克风,李商隐诗词《锦瑟》的动画、朗诵原文录音文件、配乐文件,WEBQUEST教学网站。

八.教学过程
九.作业与综合实践
建议各班组织一次配乐朗诵作品制作活动。

以小组(2-4人)为单位,各组选择语文课本中不同的诗词、古文、散文等制作为配乐朗诵作品,班内(或年级)交流与学习后,向语文老师推荐优秀的作品成为教学素材。

十一.教学反思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学网站”的学习任务与帮助能比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的教学要求应该说不算高,技能学习和创作相结合,通过与高一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要求朗诵过程中注意朗诵感情、速度、音乐与诗词意境的配合,作品寓有创意,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大增,学生感到实用性较强。

学习任务与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回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也不可能为每一位同学解决疑难,应鼓励同学之间协作学习,网络讨论区也可以协助教师解决相似的问题。

但本节课实施时,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网络讨论区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对网络讨论区的监控力度也比较欠缺。

在自主学习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按教师的设计思路进行学习,是在教学实施时感到比较难把握和处理的,在此请各位同行请教。

十二.点评
1.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单纯讲授技术,突出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运用,不是
讲音频信息的处理而讲音频处理技术;
2.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留下伏笔,作为下节课的引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能力的同学在
课后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3.本节课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存在时间相对比较紧,显得有点头
重脚轻的感觉;
4.教师采用了“在线教学网站”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巡堂发现学
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答。

但因此又会产生教师的讲解会打断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时教师整体解答时有的同学可能还未遇到此问题时,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