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影响及对策介子林朱文锦(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450044)摘要:调查了调水调沙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水质、水生生物、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水环境、水生态、渔业资源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具有叠加性和持续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渔业资源;生态环境2008年农业部下达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影响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
在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委员会组织协调下,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了该项目,2008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较全面的对黄河下游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重点调查了“调水调沙”后期黄河“流鱼”情况,较全面的掌握了“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影响,为保护黄河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为修复、维持黄河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1.调查范围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坝下至黄河入海口。
2008年6月19日至7月3日实施的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
本次调查的时间选择在调水调沙前14天至调水调沙后14天。
根据生态学理论,不同生境条件决定不同的生态环境状况。
为全面反映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以黄河下游水文站位置为本项目监测点,监测点共7个,分别为孟津、花园口、夹河滩、艾山、洛口、高村、利津。
调查的影响因子包括河道水质、河滩地、黄河口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渔业资源等。
定点比较调查调水调沙前、后渔业资源变化情况。
2.对渔业资源影响2.1 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比较分析调水调沙过程前、后河道的水质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为:一是在较短时间内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并通过水量一定的波动在下游形成洪峰;二是采取技术措施产生异重流,促使沉积泥沙的泛起和随水转运。
调水调沙过程中,一些水质指标如温度、溶解氧、浊度等在短期内剧烈改变;一些指标如总磷、氨氮等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这些剧变直接使水质的等级降低。
一般水质指标在一次调水调沙过程结束20天左右才可以恢复平常水平。
2.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调水调沙前、后浮游生物生物量和优势种变化呈现以下规律:调水调沙前、后,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即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了100倍,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上升了1倍左右。
受条件所限,浮游生物的采集在河岸带进行,调水调沙时,一方面,人造洪峰加大了河道上下水层的混合,降低了通常情况下有较高生物量的表层水中浮游动物密度;另一方面,混浊而缺氧的河水也会影响到浮游动物的新陈代谢。
因此,表现为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下降。
相对而言,浮游植物受水体混浊和低溶解氧的影响较小,浮游动物的减少降低了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压力,水体溶解盐如氮、磷浓度的提高,为浮游植物种群数量的快速增加创造了条件,因此,表现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上升。
定性观察、分析调水调沙前后浮游生物,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为硅藻、蓝藻和绿藻,调水调沙后,虽然硅藻仍是优势种群,但其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其他藻的种类增加,藻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的比例增加,大型蚤如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比例下降。
2.3 对鱼类产卵场的影响调水调沙通过对河床的冲刷,使河道变深变窄。
连续八次的调水调沙使黄河河床普遍下降0.8~1m,原来有常年或季节存水且水草丰富特征的黄河鲤鱼等鱼类产卵场面积明显减少。
2.4 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调水调沙前,渔获重量前三位的是鲫鱼、鲤鱼、鲶鱼,分别占40.02%、35.72%和5.80%,渔获数量前三位的是虾类、鲫鱼、麦穗鱼,分别占46.71%、17.96%和8.83%。
调水调沙后,渔获重量前三位的是餐条、似鳊、鲫鱼,分别占21.73%、21.54%和9.98%,渔获数量前三位的是虾类、餐条、似鳊,分别占36.21%、29.78%和13.04%。
调水调沙前,平均生物量指数以鲫鱼、鲤鱼较高,平均密度指数以虾类、鲫鱼较高,优势种依次为鲫鱼、虾类、鲤鱼和似鳊;调水调沙后,平均生物量指数以餐条、似鳊较高,平均密度指数以虾类、餐条较高,优势种依次为餐条鱼、虾类、似鳊和油餐。
刺网捕获情况下,调水调沙前资源量下降了32.87%;电捕情况下,资源量分别下降了75.34%。
3.讨论与建议影响黄河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因素很多,如小浪底水库大坝的建设、鱼类放流、黄河取水、渔民捕捞等,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有时空上的延续性。
调水调沙对黄河鱼类的影响呈现越来越严重的程度。
调水调沙使河道水文水力情势、河道形态和地貌、河道水质、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和种类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生态环境破坏,河道功能退化;对河床、河岸的冲刷结果,河道下切、缩窄,河滩地或被泥沙淤积、或因河道水位下降成为永久陆地,湿地的生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为保护黄河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修复、维持黄河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尽快启动黄河水生生态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黄河渔业资源调查》项目,由大连水产学院牵头,沿黄省区渔业科研部门参加实施,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黄河干流和附属水体渔业资源的家底,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选育出了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等优质水产养殖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三十年来,黄河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筑坝、调水调沙、废污水排放、河床采砂、滩涂养殖、人工放流、外来物种入侵、原著物种消失、滥捕等人类干预活动,导致黄河水生态系统发生很大变化。
尽早启动黄河水生生态调查,了解黄河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有利于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而采取的人工放流等施救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 建立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监测系统调水调沙过程中对黄河下游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有的是显见的、短期的,如水文、水质变化;有的则是潜在的、长期的,如河道形态变化、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综合考虑各个生态环境因子变化程度的差异,影响监测可主要由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河滩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口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中,水文监测包括:水位、流量及流速等水文观测和断面形状测量,这方面数据可以从河务部门获得;水质监测包括水温,pH值,悬浮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等的测定;水生生物监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及渔业资源监测包括:渔业水质监测,鱼类索饵场、产卵场分布与规模调查,洄游性鱼类种类、数量、上溯河段,重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比例及渔获量等。
通过下游生态系统影响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为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3 改变小浪底水库放水方式,降低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根据调查,“流鱼”并不是开始调水调沙时就发生,2007年和2008年的情况只是在调水调沙进行10天左右,河水含沙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生,如果能改变现有调沙水调沙的运行方式,可能就可以避免“流鱼”的发生,也可以降低对其他黄河水生生物的危害;每年5~7月份是黄河大部分鱼类、虾类、两栖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季节,在这期间保持黄河一定的流量,即保持生态水位,同时调节下泻流量形成人造洪峰,有利于产漂流性卵(如鱼类)水生动物和洄游性鱼类的繁殖,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维护至关重要。
3.4 建立黄河特种鱼类种质资源库小浪底水库大坝的建立阻隔了黄河鱼类洄游通道、坝下河水温度偏低、自然洪峰的消失、调水调沙等工程活动对黄河鱼类资源产生危害巨大,根据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规划,这种危害还在继续;黄河干流及附属水体水利工程的建立和渔业秩序的混乱等也造成黄河鱼类资源的破坏;另外,缺乏有效管理,因生产活动、宗教信仰的原因等造成黄河鱼类基因污染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如在黄河河南段发现银鱼、褐首鲶、俄罗斯鲟、巴西龟、克氏原螯虾等外来渔业生物。
黄河特殊的水文状况,经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独特的水生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被开发利用的一些物种,如黄河鲤鱼,表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尚有更多物种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
因此,建立黄河鱼类种质资源库,不仅可以丰富国家种质资源库内容,对于黄河鱼类放流、人工增殖,开发利用黄河鱼类资源,保护黄河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3.5 实施坝下游生态系统恢复实施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够促进陆地、缓冲区域、水生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恢复河滩地和河口区在改善流域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景观等方而的功能。
因此,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恢复是系统结构、功能的全面恢复。
国内外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欧美国家通过改变大坝的运行方式和人工制造洪峰部分恢复河流的自然流量特性,有效地恢复了部分功能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最近,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供水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仅从渔业角度提出对黄河下游生态恢复的设想。
3.5.1 人工放流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人工放流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工放流对黄河下游生态恢复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改善种群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
保护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因为生物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一个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当环境因素导致个别物种的消减或剧增时,与其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的物种会相应增加或减少以限制这个物种数量的剧变,保持原有的生态结构。
小浪底大坝的建设,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下游河道自然洪峰消失,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如北方铜鱼、鳡鱼、翘嘴红鲌等因产卵条件不具备而消失或数量减少。
人工放流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②放流重要鱼类,防止资源枯竭。
黄河鲤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采取人工放流不仅可以维持自然种群的数量,保证遗传多样性。
它特有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对于增加沿黄居民的经济收入和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有积极意义。
③净化水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鲢、鳙、贝类是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滤食动物,而浮游生物以含有氮、磷的营养盐为物质基础的,放流这类生物可以减少河水中的氮、磷,改善黄河水质。
3.5.2 建设人工鱼巢黄河下游重要经济鱼类如鲤鱼、鲫鱼、鲶鱼等都是产粘性卵的鱼类,产卵于河滩地的水草或植物根部之上。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河道下切后,原来生长有大量水生植物的河滩地成为永久陆地,丧失了鱼类产卵场功能。
在其他水文条件适合的黄河干流或支流设置人工鱼巢,有利于产粘性卵鱼类资源的有效恢复。
3.5.3 保持河滩地作为鱼类产卵场等功能的作用鉴于调水调沙引起河道下切,河滩地功能丧失的不可逆性和持续性,采取自黄河干流提水引入作为黄河鲤鱼等重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河滩地,不仅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清澈的水质、茂密的水草、畅游的鱼虾、飞翔的水鸟也是建设健康黄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