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色专题实验反思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专题实验启动以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实验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水平、综合学习水平都比过去提升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阅读潜能的开掘。
通过实验,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教学观点的更新,课程意识的提升,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
让语文课堂表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落实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锈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可真正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有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二、形式闹。
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并发的火花。
三、训练杂。
因为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展开,因而另一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
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
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双基偏。
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因为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学生,廉价表扬,普通肯定。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
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我们还缺乏辨证观,常常容易情绪烦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