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2月 V ol 1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Dec, 2005收稿日期:2005-05-24作者简介:陈李冬(1973-),男,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陈李冬(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天人合一;聚族而居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2005)06-0048-09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阿姆”话)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
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见图1)。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因此,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探讨闽西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
汉代的古籍《皇帝宅经》中讲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图1 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 49 存在模式。
这句话的前半句讲建筑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物质功利需求;后半句讲建筑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人们寄情于环境,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美感,增进生活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
客家土楼建筑的环境理想主要承续着儒家的“天人合一”理想,表现为“强化和突出建筑与环境的整合以及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教化性,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1]。
客家土楼建筑的人居环境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聚落环境之间的有机整合、亲密共生的关系[2](如图2)。
首先,我们从建筑内部空间与环境气氛来分析,客家土楼建筑通过建筑平面、空间尺度、雕刻装饰、厅门撰联所营造和烘托的伦理教化的人文气氛来传达。
如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顺裕楼”,环周72个开间,设一个正门两个便门,四部楼梯均匀分布,每层有64个卧室,以“九八七十二”,“八八六十四”来象征族人既忠君又进取的优越感。
又如永定县洪坑乡的“振成楼”,外观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建筑主体按八卦图布局。
“振成楼”厅堂壁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远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永定县的“承启楼”大门对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其后子孙读与耕”。
在其它土楼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以劝勉人生自强不息,进取有为,造福社会为宗旨,传达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人文气氛。
再如客家土楼建筑的雕饰彩绘,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为题材,常用人们熟知的人物花鸟图案,借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土楼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
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
山势的高低起伏、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其次是察水流,直冲而下,湍急反跳的水被认为“恶水”,应尽量避免。
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概括起来,客家人选择宅基的原则就是建筑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要以山作为他的后部的依托物,有山靠山,无山则靠岗,或借远山作背衬(如图3);村前则有水,或有池塘。
这样的布局,被认为可以上应“苍天”,下合“大地”,达到“吉祥”的目的[3]。
闽西客家土楼大多依山面水而建,大门朝南,门前有溪水。
按风水的观点:“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入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
”显然这正契合“风水说”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居住空间[4]。
客家土楼建筑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注重于天地自然环境的结合。
从现代建图2 永定县的溪边土楼群图3 背靠山坡的永定县五实楼温州大学学报(2005)第18卷第6期 50 筑学观点来看,这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空间,是对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优选。
建筑“背山”即朝向阳光,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日照,而且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可以得到生活、生产的水流,而且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护,满足人们景观上的需要。
二、“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客家土楼建筑起源于靠近闽西地区的漳州地区,历史上,漳州地区战乱频繁,产生大量的位于山顶的圆形城堡和山寨,最终演变成圆土楼。
因此,客家土楼建筑形式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身处乱世,迁徙辗转。
对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而言,安全考虑的防御功能是最重要的。
路秉杰教授曾就此指出:“客家人南迁之后,‘维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处处反映了‘防御性’是他们生存中的第一要求。
”[5]闽西客家人的聚族而居的建筑功能特征具有双重性。
客家人对自己居住建筑的实用考虑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既有物质的,又有情感的。
聚族而居既要考虑到族人对外敌侵袭的防御,又要考虑族人居住的上下尊卑,崇宗敬祖,礼乐相济。
就前者而言,闽西客家的土楼和方楼在客家民居中防卫性是最突出的。
土楼的夯实厚筑,有防卫、维护其结构承重作用,有的高达三五层,10米左右,是防御的第一屏障;底层和二层为厨房和仓库对外围不开窗,三层以上才是卧室;整座土楼只留一个大门,特大型的土楼最多只设三个门。
这样凭借土楼外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的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足以抵御外敌。
另外,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防卫的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如外墙上设枪眼,门顶梁上置“水槽”等,从而形成自成系统的防卫体系。
福建永定县的“承启楼”较有代表性(见图4)。
另一方面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上,客家土楼用建筑实体围合空间形成外闭内敞空间形态。
首先,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表现中轴对称,所有的公共空间都集中在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
例如永定县的“承启楼”,楼内的第一环是主楼,第二环是公用的会客厅,第三环是私塾,中间是公用中堂,是用来祭祀、聚会、议事、举行红白喜事的地方。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时的先民在中堂地面设计上还别有用心,结合圆形和方形的图案,从而来教育族人遵规守矩。
其次,土楼围合空间形成内向空间,它是中国人内涵气质在建筑中的表现。
最后,从土楼内部居住空间来看,它是呈线状组合,围绕中堂布局。
这种聚居模式,尤其体现在客家的圆楼中,反映了客家族人平等的观念。
以中堂为核心,通过宗法礼制观念,家族观念形成对家族成员的凝聚力。
整体性、秩序图4 承启楼的防卫体系 图5 永定县承启楼的中堂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51 性、向心性、宗法性等在客家土楼建筑空间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够成了其时代的表征,蕴涵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它更多地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精神,并以建筑为载体表现出来。
在土楼建筑的内部空间序列和居于核心地位的祠堂突出体现儒家“礼”的文化内涵。
客家土楼建筑在形制和布局上,是有祠堂等礼制空间和居住部分的围合体两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礼制建筑特征。
“五凤楼”(如图6)的空间布局特点是以中庭为中堂厅井空间,中轴线上的敞厅堂为二进厅堂以及对称的横屋,门前有池塘与禾坪,造型为前低后高[5]。
“三堂两横的”空间布局,层次分明,秩序井然,这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尊从礼制名分,尊卑等级的体现。
闽西土楼建筑中的圆楼和方楼是以中堂(祠堂)为核心,族人的住宅则平等地环绕在堂屋周围。
这种建筑形式强调了“尊祖敬宗”目的,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至高无上。
四、结语传统民居建筑是特定地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适应环境逐步个性化的结果。
客家土楼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所特有的空间组织模式较好地适应了特定历史阶段客家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色,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该得到有效保护、继承和发扬。
对于现成客家土楼保护:一方面,应切实加大客家土楼的保护力度,尽可能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完整保留原有特色与风貌。
另一方面,应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保持历史文化动态发展的延续性。
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吸取客家土楼建筑整体性空间模式的优秀传统,不断拓展其运用范围,为我们今天所借鉴学习。
在生态方面,客家土楼作为生土建筑,较好地与环境结合,对环境生态保护有特殊的意义。
土楼的生土墙就有调节温湿的功能,建造新型的生土建筑,以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营造,这无疑就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居住方面,从今天看来,我们现代居住小区中独立居住单元互不干扰,如何继承客家土楼聚居的生活模式,保留聚居的优点,单元之间组合、分区和联系,创造适应于现代聚居生活的现代住宅小区。
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属于本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民族共同拥有。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碰撞与渗透中,重新审视客家土楼传统历史和文化,将土楼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中,以现代建筑去继承传统优秀建筑文化,使我国的当代建筑设计更具民族性、地域性、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1] 唐孝祥. 试析传统建筑环境美学观[J]. 华中建筑, 2000, (2): 24-26[2] 单德启. 中国民居[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3] 陆元鼎. 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4] 黄汉民. 福建土楼[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5] 潘安. 客家民系和客家聚居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图6 五凤楼的剖视图52温州大学学报(2005)第18卷第6期The Culture and Hakkas’ Buildings in West FujianCHEN Lidong(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Hakkas’ Buildings in west Fujian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in perfect harmony, the mode of get-together dwell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ffection” and “Courtesy”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followed: First, as a historical inheritance, the traditional Hakkas’ dwelling house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preserved; Second, 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modern lives should be created; Third, the culture should be inherited in order to widespread its regional civilization; and lastly the living space be optimized.Key words: Hakkas’ Buildings in west Fujian;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 Get-together dw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