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控制程序目次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职责 (1)5作业程序 (3)6报告和记录 (7)7相关/支持性文件 (8)8附录 (8)前言为使公司人机工作界面最大范围满足人机工效,保护员工免受职业伤害,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安健环及 NOSA管理要求,便于员工科学的认识人机工作接触的相互影响,科学、合理、有效投入工作,按照公司安健环委员会要求,编制此管理规定。
本标准由发电有限公司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程序由公司技术安全部负责起草、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程序主要起草人 :审查:批准:本程序于 2008年 06月 30日首次发布。
本程序的版本及修改状态: A/0。
本程序的受控状态:受控。
Ⅰ人机工程学控制程序1范围为了优化人、机器及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采取最佳的工作姿势,以确保人员在工作中安全、健康,制定本控制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发电有限公司范围内的所有生产工作、办公场所。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20001—2001 《标准编写规则》QB/XSX201.01—2007《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手册》NOSA安健环管理 253管理标准GB/T 14776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数据。
GB/T 18717.2-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GB/T12330-90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1523-89手传振动测量规范GB9361-88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T 4205 人机界面( MMI)操作规则GB/T 4025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的编码规则GB/T 4026-2003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GB/T 3787-9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 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一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规定原则。
GB/T 18717.2-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二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规定原则。
GB/T 18717.3-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三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规定原则。
3 定义和术语人机工程学:运用人的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使机器设备和人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工作与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0 管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4.1 办公场所桌椅高度及向后活动间距的人机工程管理与要求4.1.1 办公场所的桌面高度应符合《 GB/T 14776》关于工作岗位尺寸管理标准即:台面高度与地面基准之间距离应为 720mm左右,不减轻人体上体脊柱长期工作的疲劳,提高工效。
4.1.2 办公场所的椅面高度与地面高度以之间距离为: 360~480mm之间,以减少人体下肢长期工作的疲劳,提高工效。
4.1.3 办公场所工作的办公桌与人活动空间应大于 1000mm,以利于人体向后的活动。
采用座姿工作的脚部活动空间:办公桌平面下部脚空间进深距离应≥ 530mm,以利于人脚部的活动,减少工作疲劳,提高工效。
4.2 工作场所(站立工作)台面高度人机工程管理及要求4.2.1 工作台面高度应符合《 GB/T 14776》关于工作岗位尺寸管理标准即:台面高度与地面基准之间距离应为 1050mm左右,以保证人体力学支撑结构的合理(适合体力消耗较大工作。
4.2.2 采用站姿从事化验工作台面高度在满足 1050mm左右尺寸条件下,如工作台前有吊柜的,最高层吊柜高度应在 1250~1350之间,柜面进深应在 300mmm左右。
4.3 站(做)姿工作空间的人机工程管理与要求4.3.1 站姿工作的向上人体活动空间应满足人体高度加人体平均手臂 1/2长度+工具长度,确保工作重心保持平衡及操作安全距离的满足。
4.3.2 站姿工作的人体平行活动空间应满足人体平均手臂 2/3长度+工具长度既≥大于460mm+工具长度,确保工作重心保持平衡及操作安全距离的满足。
4.3.3 座姿工作的人体活动空间应满足座姿椅面高度,人体上肢平行活动空间应满足人体平均手臂 1/2+工具长度。
4.3.4 对于特殊场所工作,在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时,应尽量采用借助特殊设备进行作业,避免工作人员收到伤害。
4.4 人工搬运物品时人机工程管理与要求4.4.1 需要借助人体力完成物品移位作业,必须基本上满足以下要求:4.4.1.1作业面有足够的空间、具备满足人体重荷移动的作业空间。
4.4.1.2作业场所照明应满足工作需要,需要借助电力照明的,照明灯具安装位置必须超出搬运作业空间,照明灯具安装牢固。
需要移动重物重量应以人体正常搬起可移动为准。
4.4.1.3负责物品搬运作业的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物品,物品移动时应保持移动重心的相对稳定,速度缓慢。
4.4.1.4放置物品的货架必须稳定和坚固,必须具备放置物品的足够空间和支撑力,无变形、不摇晃,不倾斜,方便物品放置与取出。
4.4.1.5搬运物品的作业人员应手握物品,不得手指承载物品全部重量。
4.4.1.6超过人体本身重量的物品,应尽量使用外来机械助力移动。
4.4.1.7借助机械搬运物品的人员应经过起重专业的培训。
4.4.1.8货架物品应按物品重量分层放置,较重物品应下层放置。
4.4.2货架最低层高度应为 350mm左右,人体下蹲活动空间不应小于 860mm,货架间隔应考虑放置物品后留有 350mm以上的取货空间。
货架进深应考虑留有放置物品后的足够尺寸。
4.4.3重物移动需要借助叉车作业的,货架与货架空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满足车辆左右移动和进出的空间。
4.5 生产现场通道的人机工程管理及要求4.5.1直立水平各前行走通道应符合《 GB/T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设计标准,开口高度、宽度应分别满足 2000mm、900mm。
4.5.2直立水平侧向短距离通道开口应符合《 GB/T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设计标准,开口高度、宽度应分别满足 2000mm、600mm。
4.5.3 用梯子竖向通道直立水平各前行走通道开口应符合《 GB/T 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设计标准,开口边长、人体静空长及足径空长应分别满足1000mm、780mm、220mm。
4.5.4可能需要快速运行人孔开口应符合《GB/T 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设计标准,开口直径、通道宽度应分别满足≥ 1020mm、小于 500mm。
4.6 使用工器具的人机工程管理与要求4.6.1 手持动力工具作业的工器具使用必须符合《 GB/T 17958-2000》手持机械作业限振要求的规定,尽量选用具有减振手柄能减少(缓解)振动的工具,使用振动较大的工具人员应佩戴减振手套,以最大限度减轻职业劳损和病理性伤害。
4.6.2手持电动工具作业的工器具使用必须符合《 GB/T 3784-9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中第五节关于电动工具使用的规定。
4.6.3在特种场所工作时使用的工器具必须符合:在潮湿作业场所或金属构架等导电性能良好的场所工作应使用Ⅱ类或Ⅲ类电动工具;在锅炉、金属容器、管道作业中应使用Ⅱ类或Ⅲ类工具,且电源控制器、电源联接器必须放置在作业场所外,由专人监护;电动工具电源线不得随意接长。
4.7 生产作业现场其他相关的人机工程管理与要求4.7.1 生产场所设备人机界面的管理应符合《 GB/T 4205 人机界面( MMI)操作规则》、《GB/T 4025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的编码规则、《 GB/T 4026-2003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设备端子和特定导体终端标识及字母数字系统的应用通则》4.7.2 公司系统图中各类符号的引用应符合《 GB/T 4025》中规定的图型符号、颜色,以便标别。
4.7.3 生产系统用于报警、提示、表示设备(系统)启停等警示的引用符号、颜色、标识、位置、使用说明应符合《 GB/T 4026》中标准,经便于符合安全要求,同时生产技术部门应编制使用说明,告知设备的操作者,图型的标识、发光的颜色、声响系统的意义应明确,以便于操作者正确使用。
公司电气设备终端设备标识应符合《 GB/T 4026》中相应标识方法的应用。
4.7.4 生产、办公场所用于休息场所、行走楼梯、平台及紧急疏散标识、设置位置应符合《 GB/T 2894-1996 安全标识》、《 GB/T 5768-199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T 13495-92 消防安全标志》中相关标识规定,便于指示、引导员工意识上的重视和正确识别。
4.7.5 生产、办公场工作场所的照明强度应以达到工作人员视觉清楚,不影响工作为基准,对涉及操作、行走通道、楼梯、声光报警工作场所的照明应以视觉清楚,无强烈刺激光线的照明亮度为基准。
4.8 检查与整改4.8.1 各小区安全环代表、每月按照规定日期、检查内容进行检查,对发现不符合项提出建议或者整改措施汇总到区域代表处,由区域代表将不符合项汇总发到设备管理部门,同时上报到技术安全部备案,不符合项有设备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整改、若部门对不符合项整改存在问题,有设备管理部门上报公司有公司统一进行整改。
4.8.2 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不符合人机工效的问题,应立即向小区代表、部门负责人汇报,小区代表、部门负责人接到员工汇报后应立即核实存在的问题,经核实无误后按照上条规定进行汇报处理。
4.8.3设备管理部门也应半年组织部门管理人员对管辖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发现的不符合项及时进行整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防范措施进行公布,并对员工进行风险防范的培训。
报告和记录序号报告和记录编号报告和记录名称存放地点保存期文件条款修改前内容修改后内容修改时间修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