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评课稿(完整版)

2019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评课稿(完整版)

第八单元24.司马光评课稿在课堂上,魏老师表现得自然大方,温柔亲切的语言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

魏老师经常用鼓励的话褒奖孩子的回答,比如“哎呦,我们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啦”“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等。

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

《司马光》一课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上,魏老师主要围绕二三两个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

魏老师创设情境,营造了小伙伴落水的紧张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其他小朋友的“慌”和司马光的“不慌”。

魏老师注重低年级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读书。

三是把握识字,细致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难点字时,魏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孩子理解。

“慌”这个字,心慌,从部首竖心旁入手,右边怎么理解呢?哦,原来是一个人走在荒芜的地方,心里害怕,发慌啊!在教学生字“哭”时,一段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哭的含义和字形,我相信,对于“哭”这个字,这个班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写错,因为印象太深刻了。

再比如,教学生字“流”时,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的古字,古今鲜明对照,新颖独特。

四是亮点很多,频频让人称赞。

这节课,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亮点,其中有一点让我惊叹。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另外创造一个情境,如大扫除、联欢会时,而魏老师则创造了一个和文中情境一样让人心慌的场面——坐海盗船时,小朋友们的表现。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完成了说话这一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慌”,从而对比之下,司马光的“不慌”更显可贵。

25.掌声评课稿《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9课。

这篇课文以英子“自卑——感激——自信”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饱蘸爱心的笔墨,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

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中悟悟中读,在读读悟悟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一、课前谈话紧扣文本,自然导入。

教师能够抓住现场环境,后面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有什么表示?学生立刻想起热烈的掌声,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掌声》。

”小建议:要是我讲这课,导入我会这样设计:“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有些紧张希望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

”“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有许多作用。

”短短的三句话就引入课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二、揣摩人物心理,和英子对话英子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英子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

**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描写英子神情和动作的句子,然后通过读去感受英子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思、想的基础上,和英子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英子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比较到位。

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得比较轻松,学生学得也比较到位,听课的我也听得入情。

但总觉得全堂课中学生读的还是不够,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英子的内心情感及作者的情感,所以应该加强课堂的读书。

三、引导感受体会,和文本对话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接触文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感受和体会,真正做到和文本的对话。

**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时处处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近距离地和文本来了个正面接触,进行对话。

但纵观整堂课,总感觉**老师问的较多,这对学生自主性体验的发挥有阻碍的作用。

其实,在“回顾课文”之后,大问题只要一个,既“是什么让英子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呢?”,把这句话从后边讲述中提到前边来,开始本课的讲解。

其余的地方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教师随着学生读悟的过程加入一个个具体化的小问题,重点语段一个个去突破,这样既还给了学生自主权,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指导朗读及对课文的总结,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以上只是我自己浅显的一些个人认识,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真诚的希望领导和同仁们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帮助我校的**老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谢谢大家!26.灰雀评课稿以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

“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

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

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

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

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

“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

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稿课堂掌控技能是教师的应变能力的体现。

无论你的教学设计多么的完美,多么得天衣无缝,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那也只是死巴巴的。

课堂中要学生精彩的问题的生成,更需要教师机敏的抓住问题,灵活的生成,提升。

这是我们最缺失的,我们往往错过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成点而不觉,而有时则苦于没有应对的方法而不得不放弃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多么的苦恼啊!通过专家们的讲授,使我认识到精彩生成的背后,使教师对文本的深钻,对作者的深深的理解。

是以大量预设作为前提的。

听了王文丽老师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后,使我对王老师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及能机敏的抓住学生的问题生成精彩的教学的能力而钦佩。

例如:在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教学难点时,王老师则抓住一个学生说到“爱国”。

老师马上问:“爱哪个国?”学生说:“中国”老师马上纠正说:“这不是爱国,爱国指爱自己的国家。

而他是加拿大人,这是种什么精神?”学生马上理解到“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老师没有就此收住,而是进一步提升,“从哪儿体会到这些的?找到相关的文字读一读。

”这样的环节不但解决了课文的教学难点,更使学生清楚的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即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没有脱离语文课的特点。

像这样的精彩换届还有很多,每每出现,都是我眼前一亮。

课下,我也细细的品味着这节课。

我深感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关系到一节课的完成进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所以,教师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更应深入地钻研文本,积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只有自己的底儿厚积了,才能有足够的“余粮”为学生解饥。

才能抓住学生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掌控课堂教学。

俗话说:“厚积而勃发”课前只有教师的深厚的积淀相关资料,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学设计中选准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点。

课堂中才能顺利的掌控课堂教学的一切,引导学生深入的学习。

《口语交际:请教》评课稿听了李老师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请教》这节课,我感到受益匪浅,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上得非常成功,从中看出了授课老师备课的精心。

下面把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交流。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过向别人请教的经历,但在请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需要教师引导。

教师需让学生在请教过程中注意要有礼貌,要知道给别人带去愉悦,别人才会愉快地帮自已解决问题。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请教"。

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别人请教。

请教不仅能让学生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会一-项技能。

一、教学效果:通过观察、练说、讨论、角色体验、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带来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体会交际的意义。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

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为生活实际服务。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同时鼓励学生自已编故事,演故事。

我把生活中的场最搬到教室,为交际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轻松的活动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成功之处:1.课前准备。

小学生常常是凭借直观形象来思维,看见什么说什么,怎么做的就怎么说,因此,上好口语交际课,课前的实践活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口语交际课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观察实践,搜集资料,或者体验生活等等,尽量使学生能胸中有物,说有依据。

2.导入情境。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口语交际活动的强烈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