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有几瓶牛奶》姬文花教学设计
《有几瓶牛奶》姬文花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贴近学生实际、喜闻乐见的案例入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活动为主线,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体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取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归纳出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信息的概念”知识点,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生活和技术以及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在做中学,寓教于活动,寓学于活动”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将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思想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睡觉小时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认为上面的调查结果准确吗?
通过以上同学们对信息的了解,同学们能说一说信息的定义吗?其实信息的定义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特定的、公认的定义。
睡觉小时
做作业小时
上课小时
看电视小时
其他小时
解决问题,
探索方法。
1.探究活动一:让老师和同学了解你的信息
用最快的速度,最个性的表达形式,完成下面的个人信息表。
我的姓名:
我的性别:
我喜爱的水果:
我喜欢的食品:
我爱好的运动:
我擅长的技能:
成绩最好的学科:
我的QQ:
同学们在电脑别人的信息
以下是统计表统计的是在不同年代中国人的名字中出现最多的字。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往往就是先机、是财富,要准确地把握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们服务。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整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处理各种信息的技术。
学生交流
学生养成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
“交流评价”1、2、3题。
板书设计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概念:一般认为信息是通过符号、信号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二大要素,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以及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就很难理解了。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人类的物质与能量的前提下,缺乏信息将会怎样呢?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密切信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
设计
理念
1.寻找身边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信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加强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法
学法
教学
准备
教法:1.情境创设法2.自主探索法
1992年统计
男孩
明国文化
生海德建
女孩
英秀玉华
梅美芳丽
2010年统计
男孩
子浩杰宇
涵铭博思
女孩
佳雅若雪
欣涵菲颖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年份统计出来的姓名你从中得到了那些的信息。
3.探究活动三:了解生活的信息
根据调查统计,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8岁。在人的一生中,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去做这些事情?网络上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教学难点: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能运用生活中。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加上学生爱说,敢做,且喜欢与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
教学
策略
选择
与
设计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展示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
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重点:1、对信息概念的理解;2、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1.探究活动一:
学生讨论:填写的信息表我们得到了自己的那些信息。(我的姓名:我的性别、喜爱的水果、喜欢的食品、爱好的运动、擅长的技能、成绩最好的学科、我的QQ)
2.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从中得到了那些信息?(姓名是区别他人的代号,人名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
3.探究活动三:
学生独立完成回想一下从昨天到今天的24小时内,自己做的事情及所用的时间并填写在下面。
学法:1.转化法2.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请三到五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由原始森林生存实验与感官剥夺实验,总结出结论: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离不开信息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定边县教育教学成果参评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设计
工作:定边县第七小学
作者:姬文花刘志娥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课题
《有几瓶牛奶》
科目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学
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节
教材分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一般认为:信息是通过符号、信号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
巩固新知
脑筋急转弯:李先生看到报纸上一则信息“今明两天到金鹰家电市场购买空调1台可获得350元优惠券”。于是,李先生便前往购买,却被告知不能享受优惠,为什么?
分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参与了一系列的信息活动,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