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到了西汉……幻灯片展示:•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教师提问:汉初景象如何?学生回答:诸侯并起、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教师总结: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实行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经济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铺垫。

过渡: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又怎样呢?幻灯片展示: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提问:汉武帝时,经济与汉初有何区别?学生回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过渡:经济上国力虽然强盛了,但政治上面临一些列问题。

引用材料: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丞相权重,威胁皇权……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觉得再也不能“无为而治”了。

那到底该采用哪家思想呢?学生活动: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说用法家;有的说用儒家……教师点拨:法家思想汉武帝决定举贤良对策。

在众多测试者中有一个名叫董仲舒的对策甚合帝意。

这董仲舒是何许人也?又上了什么对策?幻灯片展示: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对策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

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对策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策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策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学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上材料各反映了什么主张?为什么会得到汉武帝的采纳?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突破重点。

教师总结:过渡:刚才我们讨论了,光用儒家思想也不行。

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作何解释呢?幻灯片展示:概念剖析:材料一: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

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王道之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

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

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

夫妇法人,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汉代儒学新在哪?教师点拨: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过渡: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教师总结: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可见,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

接下来汉武帝该怎么办呢?董仲舒回答:“三方面”。

幻灯片展示:“独尊儒术”的措施:1、思想上:采纳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3、教育上:①中央——兴办太学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过渡:前面两个措施很清楚了,太学是什么样的呢?合作探究:动起来:设计汉代太学生招生简章(要求:结合所学,涉及汉代太学招生简章内容,包括:太学性质、招生目的、学习内容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教师总结:太学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招生目的:对教育:培养儒学人才,促进儒学的传播;对社会风气: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太学生通过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学内容:五经。

师资力量:博士。

过渡:同学们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想一想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积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消极: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设计意图:历史总是要为现实服务的。

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现实借鉴性,让学生认识到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思想精华,复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过渡:儒学怎样全面影响文化生活?汉代以后,儒学地位又得到怎样的强化?下面请看科举制。

播放视频:科举制。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视频的观看,一则加深对科举制的认识理解;二则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三则引导学生在历史视频中寻找历史信息。

板书设计: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概况实质评价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成正统(一)汉代儒学成正统的原因经济政治思想(二)独尊儒术的措施(三)影响三、科举制——儒学地位的进一步强化(一)确立(二)特点(三)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图片、视频、史料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事物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一直与课堂做的巩固练习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