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行业五年发展成就(2002~2007)“十六大”以来,电力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挑战,抢抓发展历史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在服务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电力用户的能力上进一步增强,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通过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保障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扭转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保证了安全可靠供电,没有发生特大电网事故和特大设备事故;电力装机实现了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三次大的标志性跨越;电网不断强化完善,各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屡创新高;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提高,呈现出新的态势。
1、电力供需形势得到有效扭转,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与此相伴,全国电力需求增长迅猛,电力供应短缺状况再度出现,2003年、2004年逐渐发展成全国性、持续性缺电局面。
其中,2003年全国先后共有23个省级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成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国先后共有26个省级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电力短缺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和瓶颈作用,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面对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电力供需紧张的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电力企业加快了电力建设步伐,加大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积极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扭转了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全国城市用户由于缺电原因造成的停电时间平均达到9小时25分钟,2005年下降为6小时55分钟,2006年继续降为18分钟,今年上半年,只有6分钟,表明全国性供电紧张形势得到了有效和明显的缓解。
2、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为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各电力企业在加强系统建设和设备管理、完善网厂协调机制、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全国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特大电网事故,没有发生特大设备事故,电力安全生产一般电网事故和设备事故大幅减少。
2004-2006年全国电网事故由196起下降为48起,设备事故由551起下降为238起,及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大面积、长期停电事故。
3、电源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十六大”以来,电力装机实现了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三次大的标志性跨越,四年年均增长15%,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率高6.41个百分点,特别是2002年以来,增加电力装机接近于前52年的总和,这是中国的速度,也是世界的速度。
到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4亿千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十二年位列世界第二位。
到2007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将达到7亿千瓦。
五年中,水电装机容量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加1100-1300万千瓦左右;2006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30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火电达到4.84亿千瓦,对电力供应的保障作用更加明显;风电发展步入高速增长期,截至2006年底,全国正式并网投运的风电设备容量207.25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420%,平均年均增长50%,特别是2006年一年投产风电装机容量相当于以往历史的总和;生物质发电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共8万千瓦国家级秸秆发电示范项目机组,填补了我国秸秆发电的空白。
4、电网不断强化和完善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省电网主网架得到较大发展,到2006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增长到28.64万千米,年均增长10.99%;变电容量增长到96405万千伏安,年均增长16.29%。
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500(330)千伏为主的电网主网架,西北地区官厅至兰州东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输变电最高电压等级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全国联网格局初步形成,对促进资源优化配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电东送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底,西电东送三大通道累计形成3400万千瓦的输送能力。
各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屡创新高。
继华东电网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用电负荷突破1亿千瓦的区域电网后,华北电网用电负荷也已经突破1亿千瓦。
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统调最高用电负荷突破3000万千瓦,上海成为第一个统调最高用电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的直辖市,北京的统调最高用电负荷也已经超过1200万千瓦,苏州和深圳成为统调用电负荷超过1000万千瓦的地级城市。
五年来电力工业取得以上快速发展成就,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电力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
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368亿千瓦时,比2002年上升73.06%,年均增长高达14.57%,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率高5.69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用电保持了14.3%到16.68%的快速增长,给电力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提高。
2006年达到3240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加61.88%,特别是近两年始终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重要标志。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十六大”以来,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17.6%,四年年均增长28.1%,规模和增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3-2006年电力工业累计投入1.62万亿元,一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增加发电装机容量2.58亿千瓦,增加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10.98万千米,增加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37亿千伏安,“瓶颈”制约因素得到基本解决。
3、改革带来发展活力2002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按照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总体目标,实施了“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培育电力市场和建立合理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体制新格局,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五年中,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出台了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规划、标准,通过市场准入和价格调节,促进了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监管机构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有效维护了电力市场秩序,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行业协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自律、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在促进行业发展和维护企业、用户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会员单位共同利益的代表,充分发挥了政府和社会与电力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改革初步形成了发电侧的竞争态势,发电侧多家办电、多种所有制办电的局面已经形成;改革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极大地促进电力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到今年6月底,中央五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比2002年底组建时增加125%。
改革也促进了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国网公司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公用变压器容量分别比2002年底增长35.4%和56.2%,南方电网公司在2004年9月提前15个月实现了国家确定的“十五”期末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目标。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做到了安全生产、电力正常供应和干部职工队伍的基本稳定。
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优化发展发电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在开发中实现节约;“上大压小”成为全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典范;通过技术创新,新建在建的机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的探索进入新阶段;五年来,电力工业在外延不断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取得新的进展。
1、发电能源结构调整有序进行在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指导下,电力工业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采取更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大力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优化燃煤发电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序进行。
水电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三峡电站已有17台单机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其中右岸机组今年已有3台机组投产,主要指标明显优于左岸进口机组,实现了国产70万千瓦水轮机组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大坝设计与施工和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2006年底,全国水电机组在建规模1.32亿千瓦,占全部在建容量的36.3%,在“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期间,水电将进入新的投产高峰期,机组结构将更加优化。
核电在确定技术路线、项目前期准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到2006年底,核电前期准备的项目容量已达1740万千瓦。
在建的岭澳核电站二期是国家核电技术自主品牌CPR1000示范工程,在我国核电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进型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招标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广核和中电投共同控股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正式开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区的一批项目处于开工前准备阶段,为实现核电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电发展步入高速增长期。
这两年风电建设呈现倍增式发展,按照目前风电建设速度,2010年风电装机500万千瓦的目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提前实现。
全国在建秸秆发电项目装机总量120万千瓦,分布在山东、吉林、江苏、河南、黑龙江、辽宁和新疆等地。
2、“上大压小”臵换落后生产能力在政府组织和推动下,火电机组“上大压小”成为全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典范。
今年计划关停小火电1000万千瓦,目前已完成90%。
到2010年,电力企业将完成政府要求的5000万千瓦的关停规模。
五大发电集团作为中央级国有电力骨干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关停小火电机组。
大唐安阳发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于今年1月29日实施了“全国第一爆”,拉开了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序幕。
今年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的关停总量占全国关停容量的80%,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3、电力系统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火电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30万千瓦、6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机组已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火电机组的参数逐步向超(超)临界方向发展,在建的机组与发达国家的新建机组的效率、可靠性、环保性能等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