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0 No.3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4Ξ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陈建文,王 滔(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

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

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较关注。

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

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

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

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一、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指人们怎样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

这个过程既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也是个体通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更是个体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自我的需要与外在环境要求的关系的过程。

关于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社会适应的过程,其二是社会适应的方式。

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适应过程与心理健康关于社会适应的过程,皮亚杰把它理解为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不断地与环境达成动态平衡的过程。

有人对皮亚杰的适应过程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展开,认为社会适应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4]。

这些观点充分强调了适应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动机、人格等因素在适应过程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以自身的各种心理资源组成的自我系统与各种刺激因素组成的社会情43Ξ收稿日期:2003206221作者简介:陈建文(1969-)男,湖南郴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学;王滔(1970-)女,重庆市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境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

个体从自我的自在状态进入一个需要与之交互作用的社会情境系统,并最终达成社会适应状态,至少要经历下面四个环节: (1)心理发动环节,即个体潜在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被激发为指向一定对象和目标的心理过程;(2)评估比较环节,即个体内在需要导向的动机过程遭遇外在情境挫折和阻力时,个体对自身资源和外在压力程度的评估比较过程;(3)内容操作环节,即在自我对环境的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基础上,个体针对具体的应激情境提供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来克服压力,减少紧张的过程。

社会适应的压力大多来自于人际适应的情境,因此人际适应的策略的有效使用是这个环节的重要内容;(4)适应评价环节,即个体倾向性地采用特定策略减轻压力,解决问题的结果。

面对各种压力,个体都会作出自我特色的倾向性的应对反应,不同倾向的应对反应可能有不同的适应结果。

每一个人都会大致经历这个共同的社会适应过程。

但是,在各个环节上,有些人走得恰当而顺利,而有的人却坎坎坷坷,他们所表现的适应水平和性质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程度。

首先,在心理发动环节,社会适应表现为对个体潜在需要的激发。

不言而喻,个体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个体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社会适应内容的丰富性和个体面对应激情境的多样性。

在道德意义上说,过多的需求本身就是不好的,就是适应不良的开端。

但是,心理学标准却认为:多样性需要能够相互联系,并整合到一个相互协调的动机系统就是健康的,而各个动机之间的冲突才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最初的原因之一。

精神分析的观点就认为,强烈的动机和情绪的冲突是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Dollard,1950)。

其次,在评估比较环节,社会适应表现为个体与现实或想象的社会刺激情景的直接遭遇。

当前的压力研究表明,压力的性质和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实际的外在刺激因素,另一方面也决定于个体对刺激因素的主观评估。

在很大程度上,个体不能选择所面临的压力情境,但是个体可以决定对刺激因素进行何种理解和评估。

根据拉杂罗斯(Lazarus, 1993)的观点,此刻,个体有两种认知评估过程:其一是初级评估,即个体对外在社会环境压力的评估,判断自己面对着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危险的性质和程度。

很显然,在这里外在刺激事件的性质对个体的评估影响很大。

一些真正威胁性的事件可能会左右个体的认识而对个体造成很大的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失业、破产,亲人的亡故等。

概括起来,外在的事件是否真正左右个体的认知评估,取决于外在刺激因素的三个特征[5]:(1)熟悉性,一般来说,不熟悉的事件比熟悉的事件更容易产生压力;(2)可控制性,对于压力事件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减轻压力的严重性;(3)可预测性,事件缺乏可预测性或不确定性可能增加其压力严重性。

其二是次级评估,即个体对自身资源的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战胜环境的威胁和危险。

如果我们认定某种压力是我们无法应付或抵抗的,我们就会体验到威胁感从而产生“自我应验(self2fulfill2 ing prophecy)现象,认定自己一定会失败,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我们认定我们能够抵抗某种压力,我们就会体验到挑战感从而产生高昂的斗志和积极的热情。

即所谓自信者乐观地估计自己,从而在心理上战胜压力,而自卑者则低估自己,所以被困难吓倒。

然后,在内容操作环节,个体选择具体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

针对具体的情景和问题,个体都会采取具体的策略。

但是,拉杂罗斯等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采取两种类型的策略:一种是问题取向应对策略,即当事人通过估计压力情境、改变现存的人-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情绪取向应对策略,即当事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那个情境。

一般说来,问题取向的应对策略是比较健康的途径。

最后,在适应评估环节,涉及到对个体适应结果的评价。

在特定的领域,个体经过适当的互动过程,其适应结果可以作三种水平的评估:第一种水平是个体调控或改变适应情境,实现自我和组织的目标,从而达到和谐状态,即所谓的最佳适应状态;第二种水平是个体改变自身,顺应适应情境,从而进入和谐平衡状态,即所谓的比较适应水平;第三种水平是个体既不能顺应环境,也无法调控和改变环境,从而使自己与环境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的不和谐状态,即所谓的不适应状态。

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社会适应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导向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两个方向。

四个环节分别在动机需要的整合、压力情境的认知评估、应对策略的具体选择和适应状态的最终性质等四个方面解释了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

(二)适应方式与心理健康关于适应的方式,不同学科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探讨。

在生物层面上,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现象型适应和基因型适应。

现53象型是有机体的行为和机能的变化,以合乎环境的要求,并具有恢复常态的性质;而基因型是通过有机体自身生物结构的变化,并在基因水平上完成适应变化的操作,不具有结构和机能上复原的性质[6]。

与其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相比,人类在心理层面上对环境的适应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人类的心理适应是以其心理和行为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

皮亚杰就认为,个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来调整内在的心理结构来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互动关系的;其二,人类的心理适应是主动的。

人们通过对外在环境的主动选择、调控和改变来维持与环境的相适应。

心理学家从心理层面研究适应方式的历史由来已久。

首先,精神分析流派提出了个体应付内在心理冲突和外在环境压力的自我防御机制,而且认为,自我防御具有潜意识和歪曲现实两个特征。

后来基于跟自我防御机制相区别的前提下,19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提出在意识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概念。

另外行为主义流派一直强调学习在社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人格特征本身是个体适应某类特殊的环境而渐渐形成的习惯和习得的技能,而这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习惯和技能又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由此,有人认为,尽管社会适应的具体的行为方式可能非常之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基本类别:学习、应对和防御。

学习是指个体以管理社会情境技能的渐渐形成以及自动化运用来适应社会;应对是个体以即时情境下应对策略的主动选择和运用来适应社会;而防御是个体以内在情感和本能反应的自然流露来适应社会[7]。

学习、应对和防御是相区别的。

从时间维度上看,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对是一个短期过程,防御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从适应对象看,学习是准备对将来问题的适应,而应对和防御的启动需要即时问题情境的刺激。

应对与防御的区别是,情境问题难度与自身资源的容量相当时,个体启用应对机制;而情境问题的难度远远大于个体自身资源的容量时,个体就会自动采用防御机制。

从个体的意识能动程度看,任务学习需要意志努力,而技能运用却是自动化的过程;应对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付出意志努力;防御是情感和本能的自然流露,几乎不需要意志能动。

不过把学习、应对、防御区别开来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三个方式也可以整合到一个完整的适应过程中来:在面对外在情境的压力时,个体本能的情感反应,可以给个体预留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其来得及调动和组织自身的资源,有效地应对,而有效应对努力的熟练操作又是一个应对技能的掌握过程,技能的有效掌握反过来又会有助于个体的对类似情境的应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