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

《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

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

《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

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

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

《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文》木部共有7个会意字。

在木部字中,形声字主要有左形右声:“橘、橙、柚”等;右形左声:“牀”;上形下声:“杏(可省声)、柰、李”;下形上声:“棠、棃、臬”等;形占一角:“榖、條、栽”五种类型,另外,还分析了形声字中的特殊现象,比如多声、多形、省声、省形等情况。

如:“梁”、“槱”和“”被许慎认为是《说文》木部中的三个多形字;“柵”、“枰”、“杽”被认为是大徐本《说文》木部中三个亦声字;“杏、梫、、梓、檵、榮、、、梳、、、柷、棨、梐”被认为是大徐本《说文》木部中的14个省声字。

二、《说文》木部字义校勘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以大徐本为底本,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为参照本,再参考其他研究《说文》的材料和诸多古文献,从衍文、脱文、讹文和错乱等四个角度校勘大徐本的字义解说,着重研究《说文》木部的字义,以期还原《说文》的真貌。

聂小刘的《<说文解字>木部五十字集释研究》中运用相关的材料对五十字汇集的注释进行研究,以按语的形式表述研究注释的所得。

他以《说文》为目,注释为条,列于目下,对注释辨析,辨析用按语表述。

在辨析中,对注释中的合理之处使其进一步地凸显,不合理之处进行探讨,分析产生的原因。

对注释持择善者从之,不能确定者则保留意见。

同时借助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及植物学、医药学的知识,初步探讨了一些名物的命名的依据,试图解决这些名物词命名的缘由或纠正长期流传的某些不当的解释。

三、《说文》木部字释义方式研究梁伟的《<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一文依据《说文·木部》字释文的长短和表现形式,对其释义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采用“直训”、“互训”、“递训”、“同训”、“义界”、“譬况”、“描述”、“对比”、“着眼于文化角度”九种方式来释义。

他指出限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做到科学释义,九种释义方式在学习和研究中应该辩证地运用。

张沈园的《试析<说文解字>中名物词的训释方法——以“木”部字为例》一文以“木”部字为例,探析许慎对名物词的训释方法。

将木部字的解说方式作以归纳,可以得出以下10种小类:按属性进行的分类,如“木、果、树”等;用语素明确所释物的类属、产地、颜色、形状和味道等,如“橘、柚、橙”等;比类被释物形态,如“樅、榭、榝”等;描述其功用,如“椵、槭、枋”等;探求得名之由,如“槇、樸”等;训释方言词,如“楣——檐、梠”等;说明被释物属于释物中的一种,如“橙(橘属)、案(几属)”等;引进别名或“一曰”,如“櫨——宅櫨木”等;采用互训,如“椐——樻、棫——桵”等;采用同训,如“植、楯”等。

他又将许慎在对”木”部字字词说解时使用的10种训释方法,从性质上归纳,将其粗略归为5种:一是解物,二是说名源,三是解释异名别称,四是用大类别词或上义词解释某一名物,五是解释同义词。

四、《说文》木部字重文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认为木部在《说文》中共有三十九个重文,她首先以图表的形式将木部字的重文概貌清晰地展示,再讨论木部重文的形体来源,继而研究重文的构成方式。

便于对木部字古文的识别,便于对木部字字音的认读,便于对木部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便于对木部字形体演变规律的研究。

三十九个重文如:梅、李、梣、蘽、梓、杶、樗、楮、松、某、樹、本、栞、槷、築、植、槈、枱、桮、槃、櫑、柄、杘、櫓、梁、槱、休、柙等。

他认为木部重文的形体来源于古文、籀文、奇字、或体、篆文、俗字、通人说、文献说等。

认为木部重文的构成方式有四种:(一)、小篆为象形字,改变字形成重文;(二)、小篆为指事字,改指示符号为象形符号成重文;(三)、小篆为会意字,增加形符成重文;(四)、小篆为形声字,重文的构成方式又有几种不同的情況:1、更换声符够成重文;2、增改声符成构重文;3、更换形符构成重文;4、省减形符构成重文;5、改换声符形符构成重文;6、改变字形构成重文。

五、《说文》木部与文化的研究陈树的《<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通过分析汉字的本体结构和发生系统,对《说文》木部进行文化学考察,揭示了木文化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农业种植、房屋建筑、军事刑罚、祭祀丧葬等方面的表现。

孙黔蜀、陈莎莎的《<说文>木部字与木文化》通过对《说文》所收木部字的字形与意义的关系的分析,试图理出中国木文化的脉络。

他从果名、木名、树木结构,木制物品四个方面来研究木文化。

木名下面列有特殊功用的树木和一般的树木。

木制物品分房屋结构的木制品、寝室用具、农具、生活用具、刑具和丧葬用具,对木制物品分类的排列顺序符合《说文》整体上的排列规律。

田穗的《<说文•木部>田间农具字管窺》,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对比徐铉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和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注评》,按田间农具的使用功能特点,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內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蘊。

《说文·木部》收录的421个字中,涉及田间农具的文字共计16个,虽仅为《说文·木部》收字总量的4%,但却真实折射出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田间农具的使用情况及农业发展水平。

王鹏的《<说文解字>农耕词汇研究》中试图以“农耕”义为纽带,采用按部检录、详尽搜集的办法收录农耕词汇,进而贯通《说文解字》始终,按农耕词义对农耕词汇分门别类。

在农具动力这一类下分三类:起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这三类中都包含了木部字。

论文以《说文解字》中233个农耕词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分析比较的方法拟构出一个完备的农耕词汇系统,探究农耕词汇系统发展动态,揭示农耕词义特征,进而说明农耕词汇的文化内涵。

六、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梁光华撰写了《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全面、系統地注评唐写本《说文》和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他根据古代丰富的典籍,参正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对唐写本每个篆文的说解和莫友芝的笺语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注释和评说。

另外,梁光华的《<唐写本說文木部笺异残卷>的唇音反切和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完成期》分析讨论了唐写本木部残卷的唇音反切现象,并研讨了汉语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分化完成期。

沈之傑《试说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帙在清代以前的定位与流传》、何九盈《唐写本<說文•木部>残帙的真伪问题》、李海英《孙诒让与“唐写本”<說文解字•木部>残卷》也对唐写本《说文》木部作了相关的研究,对《唐本》残帙、真伪问题进行分析。

孟志刚《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评>》、王昱昕《莫友芝的<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评述》、徐时仪《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等都是对《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和《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的再研究。

陈白夜的《从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说文段注>校勘的价值》,他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说文段注》进行比较分析,从段氏校勘与唐写本吻合、优于唐写本和劣于唐写本等方面作综合统计,指出段注校勘的得失之比为二比一略强。

王平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徐本小篆研究》是依据日藏唐写本原件和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对大徐本小篆字形进行了逐一比勘对照,揭示出在字形讹误、结构差异、字符不同、用笔区别等方面存在的小篆字形问题。

黄耀堃的《刘毓崧<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跋>表微》一文就《唐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的刘毓崧跋语加以讨论,发现刘毓崧用避讳字“錤、旦”来推定抄本的年代,并不精确;又讨论《唐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摹刻问题,并分析刘毓崧的跋对《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的态度,并且他指出莫友芝虚怀若谷和高瞻远瞩的学者风范,认为莫友芝早知道这个残卷并不是唐抄本。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说文·木部》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纵观以上,对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或对说文木部文化研究,亦或对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都只涉及到部分木部字,不够全面和系统。

对于《说文》木部字的一些问题很多学者大都有相同的观点,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说文·木部》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白夜,从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说文段注》校勘的价值,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陈树,《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