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讲解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讲解


四、轮替动作
交互动作障碍的评价方法。嘱患者以前臂向前伸平并快 速反复的做旋前旋后的动作,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 对侧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击地面等,小脑共济 失调患者这些动作笨拙,节奏慢而不匀,轮替动作不能。
五、闭目难立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目。如出现身 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仅闭目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感觉 障碍,闭目睁目皆不稳定提示小脑蚓部病变。蚓部病变 易向后倾。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或一侧前庭损害则向病侧 倾倒。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本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较多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 临床表现:最早为两腿僵硬不灵活,下肢肌强直和踝 关节背曲肌的无力而出现剪刀步态。因髓关节屈肌的 无力和痉挛,病孩感到上楼困难,检查可发现两下肢 肌张力高,肌力减弱,膝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无感觉障碍。发病缓慢进展,以后上肢也受影响,出 现较轻的锥体柬征。累及延髓时出现痉挛性构音障碍, 吞咽困难和强哭强笑。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发生轻度 障碍。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 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 点。
治疗原则
❖ 1)起初训练患者做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 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 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 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 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 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 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 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 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中老年多见于小脑萎缩、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小脑出血、脑血管病等。
共济失调部分有遗传因素 如先天性
小脑发育不全、儿童期急性小脑共济 失调、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 症. 遗传性共济失调 多发性神经炎、肌萎
缩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 病、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榄桥脑小 脑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
共济失调的旋,外展,以示指尖触自 己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 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小脑病变可见可看到同侧 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意向性震 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感觉性共济失 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则发生障碍。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
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在成年起 病,伴有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
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易跌 倒,可呈蹒跚步态或合并痉挛步态。以后上肢也 受影响,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以致不能完 成精细动作,构音障碍,讲话可出现暴发性语言。 下肢出现锥体束征,如肌张力增高,股反射亢进 及病理反射。不少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 变性、眼外肌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眼球震颤可 能很迟才出现,无骨骼畸形。 辅助检查:①CT及MRI扫描:小脑和脑干萎缩。 ②气脑造影:见蛛网膜下腔及小脑幕下气体增多, 提示小脑及脑干萎缩。
共济失调的康复 治疗
共济失调概述
❖ 共济运动是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 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 共济失调是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 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 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 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小脑 性、额叶性、感觉性、前庭性共济失调。
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引起,引起 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 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症状 较轻,常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 伴额叶损害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见于肿瘤、 脑血管病等 深感觉障碍型共济失调: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 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的 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 面行走,睁眼时有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 时难以行走。无眩晕、眼震和言语障碍,检查震动觉、 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征阳性等。多见于脊髓后 索和周围神经病变。
六、站立后仰试验
协同运动障碍的检查方法。患者取立位,嘱其身体向 后仰。正常人膝盖弯曲,身体可以维持后仰位,小脑 疾患时膝不能弯曲而向后方倾倒。
七、步态
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①小脑蚓部病变,导致躯干性共济失调。步态不规则,笨拙,不稳定和 基底宽,转弯困难,不能走直线。
②小脑半球病变,步态不稳或粗大的跳跃运动。走路左右摇晃,向病侧 倾斜,视觉可部分纠正,常伴肢体辨距不良。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 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眼 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 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快复及轮 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各笔画不匀等。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口唇、舌、咽喉等发音肌 肉的共济失调,出现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 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眼外肌共济失调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 现双眼来回摆动,偶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5)肌张力减低:小脑病变常可出现肌张力降低、腱反 射减弱或消失,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 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 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前庭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
稳,行走时向患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
位症状加重,常伴严重眩晕、恶心、呕吐和眼震等。 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 应减退或消失。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
明显。四肢共济运动及言语功能正常。多见于内耳 疾病、脑血管病、脑炎及多发性硬化等。
各类型共济失调的鉴别
❖ 病史 ❖ 1、起病急缓及病程, ❖ 一般急性起病的共济失调并且呈发作性,以前庭系统病变及
眩晕性癫痫的可能性较大。 ❖ 起病较急,短时间内恶化者,经治疗后很快好转者以急性小
脑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及脑外伤多见。 ❖ 起病较急,并且迅速恶化者,有时可危及生命的以脑血管病、
脑外伤尤其是小脑出血多见。 ❖ 酒精中毒及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共济失调在改善营养状况后可
感觉性共济失调
患者闭眼站立不能,摇晃易跌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 行走时下肢动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夜间走路或闭眼 时加重。
共济失调的治疗
❖ 外科治疗
❖ 通过微创手术将磁场内电极植入患者头皮下。之前的手术治疗是通过脑 神经损毁手术--将部分脑神经损毁来控制共济失调,但脑神经一旦损 毁就无法复原了,而且术后恢复也很困难,现在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来治 疗共济失调平已经有了成果,中国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疗法:在脑内装 入脑起搏器磁场内电极,修复受损脑神经。脉冲仪在体外,解除了患者 再次手术更换电池的痛苦,根据患者病情每天接受体外脉冲仪治疗3-5次。 体外的脉冲仪通过头皮连接植入头皮下的磁场内电极,将电脉冲信号传 入到大脑,起到给大脑电场调频的作用。脉冲仪是一个能定时输出从控 制器输过来的电波的机器,机器有开关,可根据不同患者病情自由控制, 通过每天的电脉冲刺激和持续的磁场调频,达到控制患者的抖动和僵直 等症状,脉冲仪的充电在体外就可以完成,而且不妨碍患者正常的生活, 所以目前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案。
使共济失调改善。 ❖ 有缓解与复发的共济失调以多发性硬化多见。
2、年龄与家族史 儿童期以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遗传性疾病、儿 童期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脑炎等多见。
青年期发病者可见于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 调症、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 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病、脊髓空洞 症等。
青年与壮年发病者可见于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 榄桥脑小脑变性、亚急性联合变性、毛细血管扩 张共济失调症等。
类型 小脑型 深感觉障碍型
前庭型
病灶
病因
小脑、脑干(与小脑联 小脑肿瘤、炎症、血管
络的通路)
病和变性病
顶叶或丘脑
末梢神经、神经根、后 索、丘脑、神经及神经 根炎、脊髓痨、压急顶 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 共济失调
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
经炎和脑干
大霉素等中毒
类型
额叶型
病灶
病因
额叶前部(额-桥-小 额叶肿瘤、炎症、血管 脑束;网状核-红核- 病 丘脑-皮质束)
(7)要注意的几点: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 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 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 宜的。③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 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 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④在 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 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共济失调常见表现
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 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 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头和躯干共济失调,导致 平衡障碍。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呈共 济失调步态,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坐位时双手和双腿位呈 外展位保持平衡,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 倒。小脑半球控制同侧肢体的协调运动并维持正常肌张力, 一侧小脑半球病变 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上肢共济失调 不明显。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 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为多见,严 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 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