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30万。
乌加河流贯境内,灌溉发达。
农产有小麦、葵花、番茄、西瓜、稻和番茄大县。
畜牧业曾以山羊最多,1997年后,逐渐以圈养绵羊的方式居多。
其中,葵花、番茄和小麦的深加工尤为突出。
也出产各色毛皮、地毯等。
历史的塞上明珠。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
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1/4。
地势地形:本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
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
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
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
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
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
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可耕地170万亩、待开发土地100万亩。
农田渠系成网,每年引黄河水10亿立方米自流灌溉。
盛产小麦、葵花、甜菜、籽瓜、番茄、优质牧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乡”,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3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葵花产业发展气势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鸿鼎农贸市场“三驾马车”为框架,形成了投入3亿元、产出13亿元、利税近亿元的葵花产业体系,现在正向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迈进。
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玉米、麸皮达10万吨以上,秸秆生物蛋白颗粒饲料10万吨、油饼5万吨。
可以养殖奶牛22.6万头,每年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鲜奶144.2万吨,为企业创收21.6亿元,为农民增收12.3亿元。
主攻羊,发展牛,增草兴牧,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行动。
养殖富民“1234”工程使优质牧草达22万亩,羊的饲养量突破200万只大关;2004年实施养殖富民“2345”工程,将实现3万头奶牛、300万只羊的奋斗目标。
交通通讯便捷畅通,110国道、哈磴高速、包兰铁路横贯东西;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价格低廉。
全面启动“数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国联网,五原人民政府网站架起了与各地沟通的桥梁,电子政务使政府政令畅通,服务快捷。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
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
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
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经济大潮中,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以“三区两带”为载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强县,养殖富民,迈出了打造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构建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坚实步伐。
一直以来,五原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五原进一步搭建开放兴县的平台,靠优质服务为经济环境添彩。
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五原县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投资方向及科技含量,实行分档次特别优惠。
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踏进五原,领略不尽的塞外风光。
巨大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五原人民敞开宽广的胸怀,张开热情的双臂,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来五原,投资兴业,游览观光。
五原人民愿与所有仁人志士共同创业、联手发展,五原人民愿与四海商家一道,建友谊桥,走发达路。
五原县行政区划一览:全县辖7个镇、7个乡: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套海镇、复兴镇、新公中镇、天吉泰镇、胜丰镇、和胜乡、城南乡、向阳乡、美林乡、什巴乡、海子堰乡、银定图乡;国营建丰农场。
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总面积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个,总面积1.33万亩。
海子水深大于1.5米的116个,面积2.71万亩。
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3.8万亩,占70%。
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也有零星分布。
土壤:全县土地总面积374万亩,其中可耕地164.5万亩,熟耕地130.98万亩,可该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待开发荒地100万亩,果园地4.17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30万亩。
农业人口21.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6.12亩。
气候概况: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
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全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
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人口民族:全县共辖七镇,771个社,全县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74188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10人。
城镇人口30.51%、农村人口占69.49%;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
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
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
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套海镇。
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
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
与黄河有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现在的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三)沙河渠,原名永和渠,位于县境中部,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沙河渠。
初由黄河引水,1969年改由总干渠引水。
全长75.02公里,正常流量为25立方米/秒。
(四)义和渠,原名同和渠,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义和渠,位于县境中部。
1966年开始改由总干渠引水,向东北汇入总排干,全长86公里。
正常流量30立方米/秒。
(五)通济渠,初名老郭渠,后又称四大股渠,位于县境东部,其下游又称五大股渠。
民国4年更名通济渠,1966年改由总干渠引水,而后汇入乌加河,全长40.58公里,正常流量37.4立方米/秒。
此外,县境还有总排水干沟(乌加河)、六、七、八和皂沙、义通排水干沟,均为建国后人工开挖而成,总长度是172.46公里。
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价格低廉。
全面启动“数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国联网,五原人民政府网站架起了与各地沟通的桥梁,电子政务使政府政令畅通,服务快捷。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
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
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
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经济大潮中,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以“三区两带”为载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强县,养殖富民,迈出了打造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构建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坚实步伐。
一直以来,五原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五原进一步搭建开放兴县的平台,靠优质服务为经济环境添彩。
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五原县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投资方向及科技含量,实行分档次特别优惠。
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踏进五原,领略不尽的塞外风光。
巨大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该市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
全市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辖四旗、二县、一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176万人(截止至2010年人口普查)。
藏着古生物的遗骸——恐龙化石。
在一亿两千万年前后的晚白垩纪时代,这里曾是恐龙的家园,在乌拉特中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中国考古人资料。
其中,发掘到的原角恐龙、甲龙和鸭嘴恐龙属世界稀有。
还有乌龟、更迭进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阴山山脉横跨东西340公里的山地和草原石壁上,镌凿着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以其形象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人类历史。
北魏郦道元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于史籍的第一人,在他记述中所描述的“鹿马之迹”正是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以其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堪称中华民族古代艺术的瑰宝。
巴彦淖尔市地处祖国北部边陲,是古长城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早在战国时期,长城就延伸到了这里。
《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迹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如今在乌拉山南麓发现的长城遗迹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27年所建的赵长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御外侵兴筑万里长城,阴山北坡之上的长城遗迹就是秦将蒙恬所建,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长300多公里,由石块垒砌,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
乌拉特草原上南北并行东西延伸的长城遗迹,是汉武帝时期抵御外侵修筑的边防线,是当时汉王朝最北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