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
本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较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共同探究,大胆展示。
也有少部分同学上课较懒惰,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跟不上,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的缺点对症下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二、学习地理情况:
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知识,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感知,也培养一些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对南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只起到引导作用,本节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
导入部分,通过谈话,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南方的印象,然后通过一段江南唯美视频,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南方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兴趣。
南方地区可以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
委婉美。
自主探究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以及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多数能自主完成。
然后师生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学生能按照老师给予的导学案提纲进行学习,讨论,探究。
进而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重要的水田农业区部分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从气候、地形方面),向学生渗透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照农作物分布图说明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南方食材说明南方地区食材丰富,并能找到原因,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既有趣又轻松。
最后通过总结,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大多数能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
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
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正确描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和文字等资料,归纳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特征。
3.举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我认为本节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会学。
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
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 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A.平原 B.高原 C.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D.高原、山地2. 下列山脉不属于南方地区的是()
A.巫山 B.南岭 C.武夷山 D.巴颜喀拉山
3、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谷子
C.大豆
D.青稞
4、该地的耕地类型是()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二、读南方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______(山脉)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
量线经过的地区。
(2)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 ___,B___ ,C___。
(3)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___湖,它位于我国的___省。
(4)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河流名称:E是___,F是___ 。
(5)G岛为___ 气候。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后反思
《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自然特征与农业别具一格,可使我们感受到南国风光的独特韵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
从本课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学习自然特征与农业时,重在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如何影响着其农业生产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出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对气候的
影响,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我决定将本课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气候湿热的红土地,第二部分为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先将要了解的有关概况,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学完成。
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本课中收获很大,但也有几点不足:
1、时间安排上不够紧凑,前松后紧。
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较多,但缺少了学生评价。
2、课堂纠错活动的处理不够合适。
应由学生来完成。
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将学习权还给学生。
3、教师在语言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课堂语言要精准。
以后再上这一节课,我打算: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语言,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做一些改进,还要多让学生之间互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再放开一点,能让学生讲的,教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时间上再多让出点给
学生发挥,既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又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更轻松、更愉悦。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标要求
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新课标提出“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合作探究等活动,加深对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认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的概括能力。
所以,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土壤及农业的特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