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信用习题

第二章 信用习题

第二章信用习题● 选择题1、信用具有下列要素()。

A 信用主体B 时间间隔C 契约D 交易场所2、信用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A 重新分配资源的功能B 扩大投资规模的功能C 提高消费总效用的功能D 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3、借贷资本来源于()。

A 固定资本的闲置部分B 再生产过程的闲置资本C 社会各阶层的资本D 食利者阶层的资本4、我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三角债,从本质上看,这属于()。

A 商业信用B 银行信用C 国家信用D 消费信用5、国家信用的形式有()。

A 公债B 国库券C 政府信贷 D国家税收6、现代信用体系的主体是()。

A 商业信用B 银行信用C 国家信用D 消费信用7、下列属于直接融资的有()。

A 商业信用B 股票的发行C 债券的发行D 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8、在商业信用关系中,提供信用的方向一般是()。

A 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B 下游产品企业向上游产品企业C 企业可以相互提供D 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向资金实力弱的企业9、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的角色是()。

A 债权人B 债务人C 债权人兼债务人D 既非债权人也非债务人10、消费信用主要具有下列一些形式()。

A 信用卡B 赊销商品C 分期付款D 消费贷款11、在资本主义以前,信用主要以()形式表现出来。

A 生息资本B 信贷资本C 高利贷资本D 借贷资本12、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斗争的焦点是()。

A 反对借贷B 取消利率C 反对高利贷的非生产性D 利率要符合平均利润率的要求13、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属于()。

A 商业信用B 银行信用C 国家信用D 消费信用● 辨析题1、()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商业信用。

2、()证券公司在股票发行过程中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

3、()消费信用既可以采取商品形态,又可以采取货币形态。

4、()消费信用是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5、()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它将最终取代商业信用。

6、()银行信用的优点是能充分地满足个人对资金的需要。

7、()发行国债是国家信用,收缴税利也是国家信用。

8、()在发行国债中,政府是债权人,企业个人是债务人。

9、()信用资金的还本付息,取决于对信用资金使用的效益。

10、()银行信用资金是有偿的,国家信用资金也是有偿的。

● 名词解释信用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商业票据股份有限公司● 简述题1、简述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试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优劣。

3、国家信用的作用有哪些?4、股份有限公司有哪些特点?5、简述货币、信用、金融三者之间的关系。

● 论述题1、试述信用的作用2、试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C)2、 (ABCD)3、 (ABCD)4、 (A)5、 (ABC)6、 (B)7、 (ABC)8、 (A)9、(C) 10、 (ABCD) 11、(C) 12、 (D) 13、(BD)二、辨析题1、(F)2、(F)3、 (T)4、 (T)5、 (F)6、 (T)7、 (F)8、 (F)9、 (F) 10、 (T)三、名词解释信用信用即是借贷行为,借贷行为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且必须支付利息。

高利贷信用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收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一种信用关系。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包括赊销商品延期付款和预付货款等。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通过银行以货币为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指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

直接融资是指融资双方不通过金融机构而是直接见面实现融资,比如股票、债券的发行和购买等。

间接融资是指融资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来实现融资。

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指以商品交易为条件签发的,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工具。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通过发行等额股票募集资金,股东以所认购的股份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一种公司形式,是建立在信用关系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的。

四、简述题1、简述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信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于生存或其他需要,贫穷的人向富裕的人借贷,这就产生了早期的信用。

信用产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资本主义以前的信用是高利贷信用,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其特点是利率高、剥削重和非生产性,其借贷的客体是以实物为主以货币为辅。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信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利率符合了平均利润率的要求,借贷的客体是以货币为主以实物为辅,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也称之为现代信用。

2、试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优劣。

商业信用的作用能够克服流通中货币量的不足,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促使商品的流通;促使滞销商品的销售,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加速短缺商品的生产,尽快实现生产的均衡。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是:规模受到限制;使用方向受到限制。

商业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借贷的客体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但它有规模和使用方向的局限性;而银行信用借方是企业,贷方是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的客体是货币,且规模和使用方向超出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3、国家信用的作用有哪些?国家信用的作用有(1)有利于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国家财政发生季节性和临时性困难或出现财政赤字时,可以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

(2)有利于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国家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能保证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国家通过信用方式集中资金进行投资,能够引导和带动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加速经济发展。

4、股份有限公司有哪些特点?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是: (1)公司的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股票面值相等,每股金额不大,一般公众有可能认购。

(2)股东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

(3)股票一般规定不能退股,但可以出售、转让。

(4)股东可根据其所持股票数量而有相应的投票权。

(5)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6)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各国均有详尽的法规。

5、简述货币、信用、金融三者之间的关系。

直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货币和信用虽有密切联系,就其主要方面说,还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逐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信用货币——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等——最终取代了金属铸币而成为流通中货币的基本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不存在。

相应地,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密切联系却终归各自独立发展时,这是两个范畴。

而当两者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时,则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

五、论述题1、试述信用的作用信用的作用是信用在执行其职能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果,信用的作用有:(1)使社会闲散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在社会经济生活运行中会出现大量的闲散资金,这些资金代表着社会财富资源,如果没有信用关系中利息的诱惑,这些资金就不能集中起来形成借贷资本运用到生产和经济建设当中去,这就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浪费,有了信用关系就可以把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生产当中去,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信用又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资金以信用方式流动,不仅促使企业尽量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而且还可以促使资金从效益差的部门流向效益好的部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丰富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

流通费用主要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费用,它是一种必需的非生产费用,它的节约意味着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

在信用活动中,创造了商业票据、银行券等信用流通工具,节约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同时信用活动中有一部分债权债务可以抵消,这就减少了支付总量。

还有银行信用的转账结算也节约了现金的使用,缩短了交易和支付的时间,加速商品的流通,节约了整个社会的流通费用。

(3)推动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加速了扩大再生产的发展。

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而企业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必须要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就无法转化为资本,形成闲置,有了信用,企业就可以借入资本达到扩大再生产要求,这就缩短了资本累积的时间,加速了企业利润的资本化,加速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4)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信用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信用的规模可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信用分配的结构,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市场的利息和利率可以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信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2、试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的条件,实现资金的融通。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直接融资的局限性:(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为多。

(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比间接融资为大。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

(2)间接融资中,融资风险可由金融机构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