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党的执政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实践途径;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党的思想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党的执政方略和执政手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1)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指什么?第一种简单的答案: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度统一起来;第二种答案是详细的: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

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为此,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

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

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XX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

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

继续依法打击各种XX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7、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51(1)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2)继续坚持“引进来”。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3)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就是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的开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4)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8、如何理解18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XX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9、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何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

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且要通过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当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等于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2年初,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X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基础性作用”的定位并不彻底,容易让人理解为“基础性作用”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容易把“决定性作用”理解为政府的作用。

这就为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过多干预、不当干预开了口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程,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程。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从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方面体制机制。

从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入手,在解决影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问题上着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社会环境。

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定位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决定稀缺资源的配置●只有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主攻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