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一释义1【抬梁式木构架】: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2【穿斗式木构架】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

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

(纵向)街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

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

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

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7【间架、副阶周匝】(1)间架: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这里的架数指的是檩(又称“桁”)数。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及五檩之屋。

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2)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斗栱】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栱端)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

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两柱间的枋上)。

9【华栱、昂、抄、栿、枋】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栿:较大的横梁称“栿”;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

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

10【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草栿、明栿】在室内能够见到的部分屋顶的构件称“露明造”,被天花板遮挡住的屋架称“草架”;若没有天花板,屋架完全暴露的,叫“彻上露明造”。

草栿是指未经加工的梁,一般不宜作露明处理。

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加工成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1【梭柱、阑额、普拍枋、绰幕枋、驼峰】(1)梭柱:在柱上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园弧形。

(2)阑额:于柱上端联络并承重的构件,常于其下用由额,两额间有由额垫板;(3)断面高宽比为2:1;于角柱处不出头。

用于柱脚称地袱。

普拍枋:位于柱头、阑额之上承托斗栱的构件,断面为3:2。

(4)绰幕枋:位于柱枋角接处之下的短木,有缩小梁枋净跨的作用,即雀替。

(5)驼峰:形如骆驼的背,用于露明屋架中,配合斗栱承托梁袱之用。

12【月梁、卷杀】(1)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

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建筑已不用。

(2)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加工成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这种做法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3【升起】柱的升起多见于宋及宋以前的建筑檐口。

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

象这样其余檐柱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间均为上升曲线。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檩)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14【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

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施工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5【须弥座、叠涩】(1)须弥座: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北魏石窟,造型简单;隋唐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高级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逐渐复杂华丽;宋《营造法式》规定了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明清成为定式,唯栏杆较宋式的小。

宋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下到底。

清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形下有抱鼓石。

(2)叠涩:指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如砖石塔等)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16【叉手、托脚】(1)叉手:脊桁(檩)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檩,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檩)均用斜杆固持。

其中支撑脊檩的称叉手,其余的称托脚。

17【斗子蜀柱、人字拱】斗子蜀柱是指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拱。

18【阙、乌头门】(1)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

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由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2)乌头门:指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

柱顶套瓦筒,墨梁,故称乌头门。

横木上常安日月板。

此门多用于官邸、陵墓之前。

19【九踩斗拱、橑檐枋】(1)九踩斗拱:清式建筑斗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各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拱。

牌坊斗拱可多至十一踩。

(2)橑檐枋:宋代斗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一倍。

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榑,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

20【槽、缝】(1)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

《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2)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榑(檩子)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榑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21【分心槽、金厢斗底槽】(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也是柱网的排列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多用于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等。

(2)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圈环包内圈。

22【鸱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

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装饰。

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之为屋脊饰。

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则用兽吻。

23【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1)和玺彩画: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2)旋子彩画:因在藻头上画旋子而得名;枋心上画龙、锦、西番莲,或只在素地上压黑线边,称“一字枋心”;由以旋子彩画退晕与贴金多少,分为六个等级: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

(3)苏式彩画: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

布局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的不同之处是,在檩、垫板、额枋三构件上相当于枋心的位置,统一画一个大画心,称“包袱”,包袱内涂浅色地子,上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两端的箍头也三件连在一起画;包袱的外缘由多折曲线组成,画多层退晕。

24【云南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与湖南的印子房相仿,与四和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一颗印章状;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厢(耳)房东西各两间;也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的作法;正房常作楼居,下有前廊,称游春;上下皆廊称宫楼;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如北京四和院的倒座)。

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将耳房改成“两面口”以互相联络;城市一颗印往往正、耳、倒均为楼房,且全有前廊,楼上也各廊相通,环行无阻,称“跑马楼”。

院内植花木,宅对外不开窗,形成封闭空间。

住宅外围为高墙,用夯土、土坯或砖外砌,称“金包银”;木雕精美,略用彩色勾勒,或黑漆勾金边,不满施彩绘。

25【水戗发戗、.嫩戗发戗】(1)水戗发戗:屋面檐口平直,檐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2)嫩戗发戗:仔角梁(嫩戗)以120──130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箴木、扁担木联结,起翘很大。

26【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1)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称檐柱;但在四角上的称角柱;(2)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都称金柱;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3)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称中柱;(4)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上的称山柱;(5)童柱:在横梁上的短柱子称童柱。

二简答题(归纳出要点,各要点可作适当的简短说明)1)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的大致脉络?1 城市发展雏形期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