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大纲
1.什么是社会学?(全面理解)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经验性研究的学科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或者说是社会性的现象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性研究
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实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A、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会只有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其基本性质由个人性质决定。
B、社会唯实论,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一旦形成具有个人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
2.迪尔凯姆、孔德的研究。
孔德的学说:
① 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
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社会静力学是关于社会秩序,组织,和谐的理论,他研究的是社会整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
社会动力学是社会进步的理论,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
迪尔凯姆
1.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 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社会事实不同于个体事实,它是一种个人之外的存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实质”。
对社会进行研究,应从感性材料出发,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事实。他强调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反对将社会现象作心理学的或生物还原论的解释。
2.社会团结论
机械团结:出现在不发达的和古代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统治性程度很高,这会形成一种约束力,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以此维系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 有机团结:
发达的和现代的社会中,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增强,彼此的相互依赖也日益增强。
共同意识的约束力趋于减少,人们有较多的思想和信仰自由,个体可获得较大发展,
社会的这种异质性个人的特殊性是一种新形式的社会整合。
3. 自杀论
利己式自杀:
是由于个人同社会的隔离增加,社会的整合程度薄弱造成的。(独身>结婚,社会运动,战争中这一类型减少)
利他式自杀:
社会整合度较高的情况下出现,有时个人处在群体的支配下或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为了群体的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1) 义务性自杀:民族要求丧失了劳动能力和战斗能力的老人自杀
(2) 负疚式自杀:打了败仗的军人以身殉国的行为
失范式自杀:
社会均衡结构遭到破坏,当社会在某一时期突然失去控制,社会秩序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人们感到迷茫,混乱,幻灭,不满,行为无所适从,于是自杀就成为一种可以考虑的逃避或解脱手段。
自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而在社会,社会现象在支配着个人现象。
影响自杀率因素:
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整合 社会制约力的社会规范
二者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自杀率低。
3.对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看法有哪些?
中心论:把社会学臵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把社会学作为一门总体性社会科学,具有凌驾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之上包揽一切社会事物的性质和地位
平列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臵上
特殊论: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社会学属于特殊层次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4、社会调查的步骤有哪些?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2、准备工作
3、收集资料 4、分析资料
5、写出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
问卷法
自填问卷和访谈问卷
直接面对对象不同,具体形式、设计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
自填问卷:邮寄问卷和发送问卷
访问法
结构式访问:标准化访问,是一种对访问过程进行高度控制的访问
非结构式访问: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
文献法
内容分析
已有统计资料
前人的研究
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实验法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安慰剂
观察法(参与性、半参与性、费参与性)
5.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要素有哪些?运用社会制度解释相关现象。
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 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为实体,常在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
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
社会制度的要素
规制性
规范性(价值观、规范)
文化-认知性
这三类要素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其一端是有意识的要素,一段是无意识的要素
6、文化的分类,看待不同文化的视角有哪些?
文化的分类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
– 物质文化
– 非物质文化
看待不同文化的视角
1、“理想的文化”和“真实的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3、亚文化和反文化
4、文化震惊
5、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
7、文化如何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6、文化规范体系: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多种表现形式。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功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
8、各种社会化机构是如何进行社会教化的?
社会教化
1、家庭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父母态度、家庭气氛
西蒙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
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
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
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
父母态度鲍姆林德把父母态度分为三类 专断型 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
随意型 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
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父母态度
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
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
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
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家庭气氛 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
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
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
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
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
2、学校
传授科学知识、价值观念、
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形成的课程。
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
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R.布朗(BROWN,R;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结为:身体的特征
学生的性别
社会经济地位
测验成绩
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布朗进一步指出了教师是如何将期望传递给学生的:
分组
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
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
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
激励和暗示
3、同辈群体
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 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 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4、大众传媒
电视、报纸、网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