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 社会学的定义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 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②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A 社会变革的需要。

B 、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C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

D、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 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① 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 奥古斯特•孔德:③ 互动论: 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 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 意涵。

4. 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① 定义问题 ② 回顾文献 ③ 建立假设 ④ 选定研究设计⑤ 收集与分析资料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 ) ⑥ 形成结论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

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

提出“三阶段法则” 。

晚年提出“人道教” 。

1) 2) 3) 4) A 、B 、 哈利亚特•玛蒂诺:C 、 赫伯特•斯宾塞: ( 1 )翻译家。

( 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 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

1 )提出社会进化论。

2)提出社会有机论。

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A 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 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 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B 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

(2)提出政治社会学。

3.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① 功能论: 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 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② 冲突论: 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D 、假如社会生活的某 或是无法促进社会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⑦ 未来的研究构想5. 文化的定义① 广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行 为。

② 狭义: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6. 普世文化的定义 全球各个社会产生的一些共同的习惯与信仰。

7. 文化的特性① 是人类创造的 ② 是后天习得的 ③ 具有共享性 ④ 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 ⑤ 具有象征性 ⑥ 具有传递性 ⑦ 具有变迁性8. 文化的要素① 语言和符号 ② 价值观③ 规范(习俗和道德) ④ 物质产品9. 文化的结构① 文化特质。

也称文化元素,它是文化里最小的基本单位。

② 文化丛。

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

③ 文化模式。

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 系统的文化结构。

10. 文化的区分①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② 主文化、次文化、反文化11. 文化的功能①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②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③ 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④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⑤ 文化的反功能。

⑥ 文化震撼。

(当人们处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中时,假如他感到失去方向、不知所措、不 适应、甚至害怕,那他可能就是在经历文化震撼)12. 文化的差异与共性① 文化的差异: 一个人只要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 难以适应的生活习惯, 这些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惯和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差异。

② 文化的共性: 尽管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 共性。

这种文化共性表现为抽象的文化共性,几乎找不到具体的文化共性。

13. 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的优点或文化 文化的导向功能)就会发现许多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和 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习①文化中心主义的优点:会之整合与认同。

B A 、可以提高社会或团体的士气、效忠、团结,有助于国家社②文化相对性的优点:B C 、可用来反抗社会的变迁,维持政治的稳定。

、减少团体内的冲突,促进文化社会的整合。

D 、避免个人产生脱序感或无根之失落感。

A 有助于获得对他文化的“同情了解”和客观认识。

、通过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来反思自身的文化、 增进“自知之明” 。

、有助于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促进各文化间的沟 通和理解。

14. 文化交流 ① 文化传播: 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模仿、传播。

② 文化冲突: 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 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矛盾且不 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③ 文化融合: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 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 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 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 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称这 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亦称文化涵化。

15. 社会化的概念 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 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 内化社会价值观, 从而获得人格 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

16. 社会化的条件 ①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②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③ 人类具有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

④ 人类文化环境的存在。

17.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① 社会教化 ② 个体内化: B CD18. 社会化的内容 ①基本内容: B A 、 A 、 CD ②主要内容: BCD E 19. 社会化理论 ①库利“镜中我” A 、 模仿学习 主观认同 角色扮演 自我强化 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 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技能 确立生活目标 性别角色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应,通 过想象他人是如何评价自我形象和所作所为的产物。

②米德“角色扮演” :自我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主我不断对变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 个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 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判断自己 行为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括 模仿阶段、嬉戏阶段 和 群体游戏 三个阶段, 即社会化。

社会 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

③ 弗洛伊德 建立起人格学说,④ 埃里克森、成人中期( 25-65 岁):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65 岁以上):自我完整对失望: 将儿童思想过程的发展划分为 感觉运动阶段、前思维阶段、具守门人”的存在。

(守门人里的大众传媒,倾向于传播主导意识形态, 即一套能够维持优势社团社会、经济及政治利益的文化信仰和惯例)C 可能创造出错误或者刻板的影响。

22. 再社会化和逆向社会化①再社会化: 指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个体改变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代之的适应过程。

生活因素的显著变化是再社会化的前提。

再社会化可分为 强制社会化 和 非强制社会化 两类。

② 逆向社会化: 也叫反向社会化, 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也称“文 化反哺”。

23. 社会互动理论① 米德“符号互动论” : 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 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 机 制和规律。

② 戈夫曼“拟剧论” : 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 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 :又称常人方法学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 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

④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 : 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无意识”:即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即人格结构由 认同危机” B C D E F G H⑤皮亚杰“认知发展”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

和 超我 三个部分组成。

0-1.5 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1.5-3 岁):自主对羞愧和疑虑 3-5 岁):主动对内疚6-12 岁):勤奋对自卑 12-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8-25 岁):亲密对孤独本我、自我 :A 婴儿期( 、童年早期 、学龄初期、学龄期( 、青春期( 、成人前期体思维阶段、形式运思 四个 阶段。

20. 同辈群体的特点① 同辈群体具有非强制性,因此成员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② 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特殊的价值标准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群体中存在。

③ 同辈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安全和地位。

21.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① 积极作用: B C② 消极作用: 息无反应)A 、A 、 提供大量信息,推动社会化的发展。

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规范了社会规章。

麻醉负功能。

(只的是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而导致观众的麻木及对信B 、 重建新的24.角色扮演与角色失调①角色扮演:A角色期待B C ② 角色失调: B C D25. 社会互动的类型 ①合作与竞争A 社会竞争的根源: 资源的稀缺性。

B 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 2)双方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

( 3)双方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方成功的机会。

② 互助与冲突A 互助行为的分类:(1 )助人行为( 2)利他行为B 、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是以救助他人为目的而不带有通过救助他人来获取某种酬赏的有意识的企图,都是自觉自愿做出的。

( 2)不同点:利他行为极有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 后果,使个体自身蒙受损失或伤害, 因此往往要付出较大代价; 助人行为则极少可能带来不 利自己的后果。

C 冲突的结果:③ 交换与掠夺26. 越轨行为的定义 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27. 越轨行为的特点① 具有相对性。

② 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③ 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④ 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⑤ 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触犯规范的严重性。

28. 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① 积极功能:B C D② 消极功能:B29.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①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失范理论” (莫顿提出了对社会失范的困境做出的五大反应:遵从 革新 仪式主义 隐退主义 反叛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角色紧张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失败A 、 1)妥协2)和解3)新的不平等分配格局的形成A 促进社会的发展创新。

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A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② 道格拉斯“亚文化理论” ③ 埃德文•雷梅特“标签理论” ④ 萨瑟兰“差异交往理论”30. 社会控制的定义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 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 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31.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① 类型:B C D② 手段:B32. 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① 改变社会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