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礼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说的线索;学习本文从心理活动及言谈举止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能概括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
2.方法与过程:自主阅读结合小组讨论概括文章的情节,得出各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走进人物,把握小说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谈体会,学会尊敬和关心长辈,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根据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对人物进行深度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并真切体会亲情的丰富内涵,养成尊老的美好品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课文相关内容;
2.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深刻文章中心旨意。
3.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对文章情节进行讨论来掌握知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探索式教学法:对全文熟读了解后,如果学生作为作者,故事的后续会是如何发展来进行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奖品(本子、奖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课前准备检查;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选派代表。
二、课文导入(3min)
1.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别,在离别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做些什么呢?那么这些举动,都有些什么意义呢?
提示:拥抱、发信息送祝福、送礼物……(教师重点提出送礼物)
2.那么送礼物这一举动,又有何意义呢?
提示:纪念。
(教师引导:礼物有纪念意义,分别后,看到礼物就会想起送礼物的人)
3.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着离别,朋友间的、亲人间的。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弗•达尔的小说《离别的礼物》,看看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中,在人们离别之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三、速读课文(10min)
1.作者简介
弗•达尔(1921-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才气横溢的多产作家,他以达尔为笔名发表的系列及系列小说达三百余部之多,创下总销售册数超过两亿册的纪录,许多小说都经多次再版或被搬上银幕。
达尔的著作已经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深受美国及世界读者喜爱,公认是战后美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其文其名在美国家喻户晓。
达尔在美国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成为一种“现象”、代表一个流派,小说自成一格,引人入胜。
他的小说以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语言奇特著称。
(教师讲授)
2.花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圈出来。
(教师单独指导生字词)
3.布置思考题:
①本文主要人物有哪些?
提示:爷爷、爸爸、彼得、女人。
②本文的标题是“离别的礼物”,那礼物是什么?谁即将离别?为什么送这份礼物?
提示:一床双层毛毯;爷爷;作为送爷爷到孤老院的离别礼物。
4.单独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自主归纳,教师作最后整理;小说;教师板书人物关系图,在接下来的讲解过程中逐步补充。
)
5.小说的三要素?
提示: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四、研读课文
(一)故事情节分析(小组抢答,教师指正)(13min)
1.文章的线索?
提示:毛毯。
2.小说一般分为哪几大部分?
提示: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3.学生概括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小组抢答)
提示:开端:离别的前夜,爷爷在院子里安抚因毛毯而伤感的彼得。
发展:女人责怪爸爸给爷爷买的毛毯过于昂贵。
高潮:彼得巧妙地提出把毛毯分为两床。
结局:因彼得的提议,爷爷、爸爸都哭了。
(二)人物分析(小组讨论、总结,教师指正)(29min)
2.讨论思考,补充表格。
①教师根据学生要求填写其中一格作引导,如:彼得的形象分析。
示范引导:可彼得想:“一个孤老头儿……”彼得难过得真想哭,但他忍住了。
(忍住了,是不想爷爷看到难过)
彼得忍不住了,对爸爸说道:“她是对的……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
”
彼得又说,“一层毯子足够送走一个老头儿,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
”(心理、语言描写)
这些事情体现了彼得是一个孩子?从课文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
提示: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②其余空格由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单独指导。
③讨论完成后,教师随机分派每组完成一个人物的表格填写,小组派代表上黑板把表格补充完整。
(3)小组答辩(提供答案依据),教师纠错,展示参考答案。
提示:①爷爷:爷爷看出他的心思,说:“我去把口琴拿来,吹一曲古老的曲子给你听听!”(不想彼得难过)
“爷爷总是把事情说得那么轻松。
每当彼得提到离别,爷爷就说是他自己的主意。
”(不
(4)综合第(一)部分的抢答对最优秀的小组进行表彰。
(教师需对每组的答题情况作简单记录)
(三)文本分析(8min)
1.小说主旨:小说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
2.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微,指篇幅微小,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新,指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指结构严密,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奇,指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教师讲授)
3.研读课文,体会这篇小说的以上四个特点。
微:一地、一物、一事、四人、字少。
新:从传统的家庭伦理演化到社会养老的问题。
密:故事的起承转合全部集中到一个院子里,围绕一床毛毯而展开。
未交代彼得的生母去哪里了;彼得的家境如何;爸爸和女人怎么认识的,怎样谈判的,爷爷最终有没有离开家被送往孤老院;爷爷不离开,女人还会不会回来……小说的精雕细琢足见作者的写作功力。
奇:随着高潮的来临,小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莫大的想象空间。
五、课堂拓展(20min)
1.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别扮演爷爷、彼得、爸爸、女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细胞,并结合课文内容,把人物的神情、态度表现出来,把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座位上的同学旁白,要求感情充沛。
(性别不限,可以角色反串)
2.课堂延伸(小组抢答)
(1)如果你当时在场,会对这几个人物分别说些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去探讨应该如何尊敬、孝顺老人,包括老人自己应该如何好好对待自己。
(2)发挥你的想象力,故事最后会是如何发展?
提示:爷爷最后有没有去孤老院?如果没去,女人会不会留下来?
五、课堂总结(5min)
1.课堂小结
(1)简单复述故事情节,体会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
(2)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树立尊老、爱老的品质。
(3)对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
2.课文小结
作者赞扬宽容、善良和孝敬老人的美德是非常可贵的。
生活中,我们得到了父母等长辈的关爱,所懂得也要回报他们,懂得感恩,要孝顺父母。
这样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会和谐。
六、作业布置(2min)
1.课后利用空闲时间给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打一通电话,关心家里人。
2.完成课后的研究探索。
3.做一件好事,尝试关爱身边的某个人(同学、朋友、长辈......)。
附:板书设计
最后的礼物 弗·达尔/美
爷爷 爸爸 送 买
孝顺 毛毯 逼
工具 奢侈 彼得 讽刺 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