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第二章、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林海音
一、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

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

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往昔是梦,故乡是歌,有以少年童真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理,再现带有传统色彩的和谐人情,具有反璞归真的美的意蕴。

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或以现代意识去批判摧残人性的旧伦理旧道德,具反封建色彩。

又由于它的回忆性,洋溢着大陆的乡土气息,因此台文坛称它为“断了根的乡土文学”。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於梨华《梦回青河》此类典型之代。

二、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是五十年代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一位自由派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爱国思乡的情怀,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平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小说评价
(一)关注女性命运
取材于民国初年的婚姻故事、或光复后十年间台湾人的生活面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妇女悲苦命运,触及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体察中国妇女的诸般痛苦,以期透过妇女人生悲剧反映现实,描写世界。

写出了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的家庭婚姻悲剧及其痛苦不幸的命运,是一部半封半殖中国女性的婚姻悲剧史,其笔下的女性是封建婚姻制度礼教和资本社会金钱势力下的牺牲品,表达了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与愿望。

叶石涛评
她的作品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女性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殉》方大奶奶,揭封建婚姻制的罪恶。

《烛》启福太太大妇的悲剧
《金鲤鱼的百裥裙》小妾的悲哀
《晓云》金钱造成的爱情悲剧。

夏晓云、梁思敬、何静娟
(二)、表达思乡怀旧之作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于1960年出版。

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

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向世人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虽看似描写狭小,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u?url=/v_show/id_XMzM0MjIyMzg4.html
/show/9OLHEDQ2ywAffDNm.html?lb=1
1、通过对少年时相识的那些善良而不幸人物的回忆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怀。

秀贞纯真执着,宋妈善良勤劳质朴宽厚无私,小偷无奈偷窃为弟,兰姨娘欢笑快乐获得幸福,严慈正直的父亲
2、通过对北平古城风物的回忆描绘表达思乡怀旧感情。

春天的风沙牡丹,夏天的知了灰鹤,秋天的葡萄霜叶,冬天的大雪驼铃。

排成一长排沉默站着等人安排的骆驼,胡同,四合院,小吃等让人似乎闻到了北京的豆汁味,四合院的泥土味。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的小说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

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

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
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

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

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

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外乡人视点的小说
艺术上:
1、结构精致独特:由五个短篇构成一个长篇,故事虽各不一,但以“城南旧事”统摄全篇,且采相遇、相识、相知、到离别这样一个一致的故事结构,使得整篇小说具有整体感。

2、文类特别:是小说散文诗三种文类的结合。

作品从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性质的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形式的风格。

但林海音不反对将它看成自传体小说。

3、小说中无飓风狂浪,无滚滚浓烟,有的是一片清淳的抒情,恬淡素雅的韵味。

这得益于悠悠童年视角,及白描手法的运用。

童心悠悠,没有尔虞我诈,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只有宁静悠远安祥,大人们的哪个是贼子,疯子傻瓜子骗子,我分不清,分不清天海的区别,太阳的升起。

小说用纯真的童年视角观察社会,给作品增添了情趣,真实感,有种清丽舒缓的情调。

白描手法运用娴熟,人物情感抒发得体。

如秀贞失女而疯,本可煽情描写,但她
仍平心静气的写,整理衣箱,劝他吃饭,赶苍蝇,轻声走路,悄声说话,能过这些举动看到一个备受折磨的心灵。

再如宋妈失子后的心理描写同样是白描手法,面对巨大变故,在异常平静外表下掩盖着很不一般的痛苦的心潮。

作品整体风格恬淡,细致不纤巧,幽微不晦涩,委婉不庸弱。

选材平淡无奇,但以小见大,揭出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

一条钟理和: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
钟理和是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继承了由赖和开创的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丰硕的乡土文学作品,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悲剧人生,历经坎坷的短暂一生。

在钟理和短暂的45年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是台湾文艺界和广大台胞对他的崇高赞誉,也是对他为台文艺事业执着追求一生并献出生命的精神的最恰切的概括。

钟的
一生,将大陆和台湾连结在一起,在他身上沸腾着“原乡人”的血。

爱的代价、文穷而后工,贫贱夫妻这几个词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钟理和(1915--1960)笔名江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