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
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

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七项大奖。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向观众传递信息,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与画面一样有着重要的审功能,甚至可以表现出画面所不能表现的领域。

《辛德勒的
名单》是揭示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兽性、宣扬人道主义的优秀影片,黑白为主、彩色黑白
混用是其主要特色,卓越的声音处理也是其特色之一。

该影片用贴近画面情节又游离于此
情节的声音(音乐、语音、音效)来做情节转换的纽带,联接前后情节。

电影中的声音包
括语言、音乐、音响邓三大类,语言、音乐、音响以其自身及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
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本文将从语言、音乐、音响的运用以及
来简要的分析该影片的声音特色。

一、语言的运用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是指影视作品中人物或者角色运用的有声语言的总称。

影视语言的
作用有:深化和升华主题,将形象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可以抽象概括画面,将具
体的画面表现为抽象的概念;语言可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语言还可以衔接画面,使镜头过渡流畅;语言还可以省略画面,将一些不必要的画面省略掉。

电影画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声与有声的结合就会有更加神奇的效果。

《辛德勒的
名单》开篇,在一个火车站登记的一场戏,开始镜头前只有一张桌子,一只手放下一瓶墨水,一支钢笔,一个大印,一个印台……四周一片寂静,一队人向这里走来,一个登记员坐
下喊了一声“name ”之后,寂静立刻就被打破了,镜头猛然切换到拥挤着的成百上千的
犹太人群上,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报着自己的姓名,无数打字机噼里啪啦地响着。


组镜头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以极大的冲击力,让我们在仓促中走进了那个另人不安的年代。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除了有叙事功能外,还能起到结构画面的作用。

当声音与画面蒙太
奇有机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声画蒙太奇。

声画蒙太奇的运用,更能充分体现影视语言对
画面的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作用。

《辛德勒的名单》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声画蒙太奇。

如:
1、辛德勒招聘女秘书的片段。

史顿对辛德勒说他要选择一个女秘书。

下一个画面接
辛德勒与他选择的一群女秘书合照的场景。

声画对比冲突,简略的表现辛德勒的本色风流。

2、辛德勒要求采购大量物品的片段。

辛德勒对工作伙伴讲述所需物品的名称,下一
组画面,伴随这辛德勒的声音,工作伙伴已经开始采购那些物品。

以及一位军人读辛德勒
的信的声音,配以员工开始工作,人们正在给军官送礼物的几
组画面。

以简洁的镜头,表现完整的蒙太奇句子。

节省了大量的笔墨。

同时,也是一个累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时空上具有杂耍蒙太奇的特点。

3、辛德勒与妻子对话和分别的片段。

辛德勒与妻子谈论她是否应该留下的问题,妻子说当门房不再误会她是别的什么人时就留下。

下一个镜头是妻子在火车上,辛德勒与妻子告别。

再次省略画面,侧面刻画辛德勒好色的商人形象。

二、音乐的运用
这部影片的配乐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处理音画关系方面尤其大胆,音画同步和音画对立两种手法混合运用,创造了新颖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

1、音画同步,烘托氛围,深化影片主题。

如:获救者名单一出现,忧郁的音乐主题马上转入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奏出的三拍子欢快音调。

两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旋律犹如两个人真诚的心声交流,把人从沉重、压抑的气氛带入一种欢乐、轻松的情绪中。

到后来音乐转入更为欢快的德军舞会使用的舞曲,这段音乐配合着德军军官果断有力的歌声,一直到银幕出现辛德勒招聘犹太打字员时,诙谐风趣的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下,跳动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

又如: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

音乐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这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

2、音画对立,带来象征意义,使剧情更深刻。

如,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

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

当德军冲入犹太家庭用冲锋枪扫射时,一个德军军官在犹太人家中的钢琴上演奏巴赫的音乐,纯净、优美的琴声和枪声、脚步声、军犬叫声一起回响在整栋大楼。

纳粹集中营的一场戏更是惊心动魄,德军哄骗大批犹太儿童到几辆卡车上时,母亲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和车上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时的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甜美的、歌谣似的女声独唱以及纯洁的童声伴唱,整个广场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歌声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中。

音画对立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 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

三、音响的运用
音响是画面的扩张与补充,能画面的真实性。

此外,与画面的不同组合或蒙太奇运用
会让画面的表现更丰富且充满力量,或是能通过艺术处理表现客观属性以外的含义。

1、用声音引出画面,清楚的交代了事情的原由。

影片一开始是犹太人作祈祷时唱赞歌的音响,渐渐才出现了火柴点燃蜡烛的画面。


代了为什么要点蜡烛,同时也暗示了蜡烛是犹太人生命的象征。

然后又通过火车汽笛声进
入到站台,德军登记员大叫“name”引出犹太人报到的剧情。

2、声音的转扬,通过音响实现画面的连接的转换。

在上面的情节中,通过将站台上所放的音乐转化成辛德勒收音机的音乐。

轻松的将两
个画面连接起来,带出了主人公辛的出场。

轻松的就将两个不相关的画面联系起来。

主客观音响在片中是很常见的。

所谓客观音响,是指画面中存在实际音源的音响。

反之,不存在实际音源的音响就是主观音响。

如集中营进行半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时,德军将
一张唱片放进留声机喇叭发响,这是客观音响。

接着画面切换到操场犹太人绕圈子的混乱
场面,这时声音变成了主观音响。

虽然音乐没有变,但影片通过客观音响到主观音响的转变,自然的切换了场面。

3.音响的蒙太奇运用
音响蒙太奇的使用是片中最出色的音效,但也是最复杂的,常常是以上几种音效处理
手法的综合运用。

本片中音响蒙太奇的运用较为频繁,但最出采的要算下面这一个了,这个蒙太奇由三
个镜头组成,一组是犹太人的婚礼场面,一组是歌德暴打他的犹太女佣歌伦的场面,还有
一组是辛德勒举办舞会的场面。

先是犹太人在婚礼上唱赞歌(客观音响),接着音响一变,转化成从歌德收音机传出
的音乐(主观音响)。

接着声音再变,变成了舞会上歌手的演唱,“客观音响”。

通过声
场的改变,巧妙的得到了客观——主观——客观转化的效果,有机的将三者镜头连接起来。

紧接着镜头变成了犹太人婚礼上踩灯泡,歌德打海轮,辛德勒舞会上的观众鼓掌声间
来回切换。

音响更是将灯泡的破裂声,打脸声,鼓掌声一气呵成,给观众以节奏紧密而又
条理清晰的感觉。

然后再分别通过犹太人与家人接吻,海轮挨打,辛与美女接吻过度到了
辛的生日宴会,音响也突出了其一直性,从而带出了另一组镜头。

总之,作为电影重要构成要素的声音,对整部影片具有重要的功能,影片的成功正是
声音与画面的紧密结合的结果。

声音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增强银幕形象的
四围空间感,多层次的丰富画面,多侧面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该影片绝大部分采用黑白色进行拍摄,力求表现影片的真实性,而在最后将他们向往
寻求希望时,画面渐渐由黑白切换成彩色,预示犹太人终于迈出黑暗,走向光明。

当年
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及其后裔向辛德勒的坟上放石头:镜头
对准辛德勒的坟墓,人们一个个的从旁边走过,恭敬的放上一颗石头,而最后走过的,就是斯皮尔伯格本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