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克、千克、吨的认识1、质量单位从大到小有:吨、千克、克,(每相邻的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计量较重的物体(如大象、鲸鱼等的体重)或大宗物体(如车、船的载重)常用“吨”做单位。
计量一般的物体(如鸡、鸭、马、羊、熊猫等)动物的体重及日常生活中买卖东西的多少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一般较轻、较小的物品(如一个鸡蛋、苹果、梨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3、1T=1000kg 1kg=1000g .4、换算:单位相互换算的方法(1)把吨化成千克,千克化成克,是用吨数或千克数乘进率1000。
(2)把千克化成吨,克化成千克,是用千克数或克数除以进率1000。
口诀:小换大减三个0,大换小加三个0 如:把克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吨去掉3个0,把吨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克加上3个0.5、重量的大小比较: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
【应用】1、1枚2分硬币重1克;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 kg。
1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0 g,1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50 g。
2、5本数学书的重量大约是1kg。
1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 kg,4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00 kg,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一头大象约重6吨。
3、计算:1吨+3000千克=()吨,方法是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成统一的单位后在计算。
注意:1㎏棉花和1㎏铁一样重。
第二部分:数的计算(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最后再相加。
如:3×25,把25分成20和5,先算20×3=60,再算5×3=15,最后算60+15=75。
2、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的口算:先用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省略的0。
如:200×3,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上两个0得600。
3、估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时候,要将两位数、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4、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把两位数、三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与两、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相乘,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计算时注意两点:一是连续进位时容易出现以下错误(1)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2)加错进上来的数。
(3)错把进上来的数当做因数去乘。
5、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的竖式计算:一位数可以与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对齐,最后再将未参加计算的0写在积的后面。
6 、【0和1的运算】任何数加减0都得原数。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0除以任何数(不包括0)都得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
口诀:1、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任何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不能作除数。
7、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可以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分别除以除数,再把两次除得的商相加。
如:84÷4,把84分成80和4,先算80÷4=20,再算4÷4=1,最后算20+1=21。
8、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先把两位数估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位数估成与它接近且方便计算的非整十数。
如68÷8≈()可以把68看作64,再用64÷8=8。
9、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从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十位上的数有余数,要将余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接着计算。
10、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11、混合运算真有趣,运算顺序要牢记。
只有加减来混合,那就从左往右算。
只有乘除来混合,还是从左往右算。
加减乘除在一起,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要先算。
每算一步都检验,顺序千万不能乱。
12、一个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3、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的顺序进行计算。
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14、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二)解决问题1、“乘加”的题型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2、“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积“的题型。
剩下的相片数=相片总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3、“两积求和”的题型。
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这类应用题要明白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4、生活实践题:解答这类题应先计算后比较。
(1)租车:师生共80人,大客车限乘客30人,面包车限乘客20人,租一辆大客车50元,租一辆面包车35元,怎样租车合算?(2)够不够问题:2名教师和31名学生参观海洋馆,用300元买门票够吗?成人票15元,儿童票8元。
注意:1、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2、一个来回=2次一趟=2次往返一次=2次3、(关于“大约)应用题: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
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三部分:辨认方向1、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
2、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3、西方和北方的中间是西北方,西方和南方的中间是西南方,东方和北方的中间是东北方,东方和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4、描述行走线路时,要先确定行走的方向,再描述地点。
从一个地点去另一个地点可能有不同的路线。
5、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指南针)。
第四部分:年、月、日1、1年=12月,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一年有4个季度,一个季度3个月,第一季度是1、2、3月,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第二季度是4、5、6月,有91天;第三季度是7、8、9月,有92天;第四季度是10、11、12月,有92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大月有31天(大月是1、3、5、7、8、10、12月)。
小月有30天(小月是4、6、9、11月)。
3、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一般年份用后两位除以4;整百年份用前两位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4、(不跨天时间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跨天时间计算)经过时间=24-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5、把12时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第1圈(0—12时)去掉限制词语;第2圈(12—24时)去掉限制词语,同时加上12。
6、把24时计时法转化成12时计时法:第1圈(0—12时)添上限制词语;第2圈(12—24时)添上限制词语,同时减去12。
7、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第五部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1、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任何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
2、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
3、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长方形的周长是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的2倍。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正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边长的4倍。
4、用篱笆围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菜地。
一面靠墙时:长靠墙时用的篱笆短,(篱笆的长度=周长-长);宽靠墙时用的篱笆长,(篱笆的长度=周长-宽);相邻两边靠墙时:篱笆的长度=长+宽。
5、从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宽。
第六部分:分数的初步认识1、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一个分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短横线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上面的是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写分数的时候,分母写在分数线下面,分子写在分数线上面。
读分数的时候,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3、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第七部分:解决问题1、余数的三种处理情况:(1)有25本课外读物,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多少本,还剩多少本?【这类题目主要是漏写单位名称,以及答的书写不够规范,有的只答了半个。
】(2)1壶茶可以倒6杯。
25个客人至少需要几壶茶?【这类题目同学们要理解为什么要加1】口诀:余数进一法(3)有一块花布长25米,做1套衣服用3米,最多能做几套衣服?【这类题目同学们要理解为什么不要余数】口诀:余数退一法2、一枝铅笔8角,妈妈带了3元钱想买4枝够吗?【解决这类题目时,别忘记比较多少的过程,如:4×8=32(角) 32角>3元答:妈妈带了3元钱想买4枝是不够的。
】3、派车问题:数学书第9页。
【关键要学会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全部租人数多的,然后可以把人数多的辆数一辆一辆的少掉,算出相应的人数少的车的辆数。
】[本单元知识点]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3、商末尾有0的除法;4、简单应用。
1[记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2[记忆]商中间有0的除法。
(十位不够除时要商0)3[记忆]0乘任何数都等于0。
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4[连除应用题]。
5[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6、记忆数量关系式:鸡的总只数÷层数=每层的只数书的总本数÷书架的个数=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电池的总个数÷每盒电池的个数=盒数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2、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除法的验算方法:(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解决两步连除问题:连除或先乘再除。
连除两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1、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也就是除数必须比余数大。
□÷6=8……◇,◇最大是( 5 ),这时□里的数是( 1-5 )。
□÷◇=5……7,◇最小是( 8 ),这时□里的数是(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