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简史
思考题:
形成中日园林古典园林不同的原 因?
第三节 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
伊斯兰式园 古希腊罗马柱廊园 中世纪回廊园与城堡园 台地园与巴洛克式庄园 十七世纪法兰西园林 十九世纪英国风景式园 现代美国园
一、伊斯兰式园林
1.布局:规则式矩形布局;除圆形及圆弧线外, 园林中排斥其他曲线线型。 2.园路系统:以十字形河渠主路为中轴构成方格 网状园路系统 3.构图中心:十字主路交叉点的矩形水池。
四、台地园与巴洛克式庄园
(二)巴洛克式庄园
1.园林格局
⑴规则式布局
⑵豪华繁丽的园景装饰
2.造型特征
⑴喜用曲线线群,线脚细密
⑵多有幻想式洞窟造型
⑶随意修剪树木作新奇形状
⑷讲究水景造型—“水法”
巴洛克园林的水法(水魔术) 水风琴:喷水击打金属物作琴音 水剧场:多水姿、多声响的大型群雕喷泉 水扶梯:梯道两侧设多级叠瀑 水拱廊:路两侧水渠相对喷水作拱道状 惊奇喷泉:间歇性的喷泉 秘密喷泉:隐藏了喷水头的喷泉
1.时段:商代、春秋战国。 2.建筑形式: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园林形式:苑、囿。游猎、饮宴娱乐。
(二)发展历程——发展初期
1.时段:秦、汉、南北朝。 2.建筑形式:直坡屋面、直棂窗。 3.园林形式:宫苑、宅园、佛寺园。
(三)发展历程——发展中期
1.时段:唐、宋、元代。 2.建筑形式:弧形坡屋面、直棂窗、翼角起翘。 3.园林形式:宫苑(禁苑、大明宫、华清宫);写 意山水园(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假 山园(如开封寿山艮岳);自然风景园(如杭州西 湖、大都太液池)
四、台地园与巴洛克式庄园
(一)意大利台地园(庭园建在面海的上坡上,改造山坡为 几层台地)
1.布局:⑴规则对称布局;⑵一条纵轴贯穿几层台地;⑶各 层台地布置成花园;⑷主体建筑在最高台地
2.景观:以方、圆形组合布置水池、喷泉、草坪和花坛 群;树木经过修剪整形。植物亦按规则式配植。
3.小品:有精美的梯道、石栏杆、平台、雕塑。由富于 变化的梯道、平台连系上下层台地
哲学认识论的差异: u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
异。 u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善联系 。西方哲学主张客观 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实践观念的差异:
u 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而西 方人趋于抽象化。
造景原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园林论著《园冶》
2.卷二:栏杆(含栏杆图式) 。 3.卷三: ⑴门窗及图式; ⑵墙垣及图式; ⑶铺地及图式;
二、园林论著《园冶》
3.卷三: ⑷掇山:技巧及其理论。
“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 山石要“透漏生奇,玲珑安巧”; 假山要“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⑸选石:列山石16种。 ⑹借景: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
五、传统构景艺术的方式
1. 以人工造景为主,天然景观为辅。通过写意手法再现 自然山水,或是以人工点缀美化环境。大多数的私家 园林,如苏州留园、拙政园等,皇家园林的小园,如 颐和园的谐趣园等。
2. 以天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在自然景观的基础 上,通过“屏俗收佳”的手法,剪辑、调度和点缀山 林环境,使景色更加集中,更加精炼。大多数的皇家 园林如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以及一些寺庙园林如灵隐寺, 四川乐山大佛寺等。
五、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别
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 武”。 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 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 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 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 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 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四)发展历程——发展盛期
1.时段:明、清代。 2.建筑形式:⑴多样化,楼堂亭榭廊馆等;⑵造型精 美,建筑装饰更多;⑶构成复杂庭园,建筑组合变化 3.园林形式:北方风格(气势宏大、造型厚重、装 饰华丽、色彩对比强);南方风格(精巧雅致、造 型轻灵、装饰素雅、色彩对比弱)
(五)发展历程——新兴期
1.时段:1949年以后。 2.建筑形式
u 整个历史潮流来看,中国人的实践观念是较重视具体性的, 注重如何在集体社会中进行人格修养来和社会意识相适应, 形成了讲究过程、境界、精神状态的修身养性的实用主义。 西方的实用主义是功利的,追求个人的功利,也认为个人 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体(社会)的功利是一致的。
⑵茶庭:以茶室为主体的庭园。有庭地、庭门、 水池、围篱;主要进行茶道活动。
3.寺庙庭:佛寺或神社;佛教寺庙与神道教神社。 4.离宫书院:在山林区、有池岛的自然风景宫苑。
三、日本式园林的布局
1.自然式布局;形式自由活泼。 日本园林的四 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
2.建筑仿唐式;寺庙、宫庭等重要建筑仿唐,建 筑造型空透,出檐深远,浅色木格子门窗。
3.山石池泉、岛屿瀑布最常见;岛屿和瀑布的形 式多种多样。
三、日本式园林的布局
4.多常绿树与红枫,少花木树;除樱花、杜鹃花 等少数花木外,一般不用花木和草花点缀园景。
5.喜作“掩映式”绿化;用乔灌木掩映建筑、瀑 布、假山和石灯等。
6.多汀步、石灯、小石佛、手水钵、小平桥。这 些景观物件构成了日式庭园的标志性小品。
⑴中西合璧建筑:砖混楼房,瓦屋面大屋顶 ⑵仿古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明清古建筑 ⑶现代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风格
(五)发展历程——新兴期
3.园林形式: ⑴古建园林、纪念性园林、古迹、寺庙园林等。 ⑵公园、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⑶交通、生产、防护绿地。生态保护绿地等。
(五)发展历程——新兴期
至南北朝起才逐渐扩大、普及到官僚、巨商及文人造园。
商周的“囿”
对自然美的认识 秦皇汉武的上林苑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明清两代的全盛時期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发展的特征,可以将中国园林 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起源期、发展初期、发展中期、 发展盛期和新兴期共五个阶段。
(一)发展历程——起源期
刺绣花坛
即模纹花坛
法
间隔花坛 草坪与花坛互相间隔
兰
西பைடு நூலகம்
区划花坛
以矮绿篱作区划线
花
坛
英国花坛 修剪出各种花式的草坪
水花坛 在水中,被水环绕的花坛
柑桔花坛 即花坛群外围栽植柑桔
六、十九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
1.布局:自然式,不用直线,不用规则形状,
多用自由曲线构图。 2.景观:森林草地、庄园牧场、河湖田园。 3.植物配置:自然聚散状,树木不整形。
思考题: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古代园林
日本古代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艺术理论与中国园林艺 术 一脉相承,同属于东方 造园体系,在园林布局 上都偏重于自然山水园林 和自然式建筑庭园形式。
风景如画的日本园林
一、日本园林风格
1. 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2. 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3.景观偏于静态; 4.追求风景如画的效果; 5.有“阴郁朦胧”的特色。
4.发展特点: ⑴绿地有大发展; ⑵园林类型多样化; ⑶绿地系统受重视; ⑷以植物为主造园; ⑸“生态园林”新目标。
二、园林论著《园冶》
1.卷一:
⑴《兴造论》 因借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地制宜:是借景根本原则,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藏露结合: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⑵《园说》
相地 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立基 “定厅堂为主”,“高阜可培,低方可挖” 屋宇 介绍建筑类别、结构及建造特点 装折 介绍庭院建筑装修形式与做法
日本 二、日本古园林形式古代
园林
筑
平
寺
离
山
庙
宫 书
庭
庭
庭
院
山水 枯 露茶佛神离书
石石
山 水
水
寺社
庭庭 庭 地庭庭庭宫院
1.筑山庭:
⑴山石庭:以山石、旱地为主。 ⑵水石庭:以山石、水面为主。 ⑶枯山水庭:以砂石代水面的山水庭园,
且以山石为礁岛海山。(如京都龙安寺方丈庭)
2.平庭:
⑴露水地:湿地植物景;表现原野风致的平坦庭 地。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 力求神似。 “一峰山太华千寻,一勺水江湖万里”的 神似境界。
2. 诗情画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具有景尽意在的特 点,即意味无穷,留有回味,令人遐想,使人流连。
3.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 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 等,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与山水、树木有机结 合,谐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相借取。
七、现代美国园林
1.布局:多种布局形式;自然、规则、混合式布局。 2.园林类型:
⑴国家公园:相当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 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但面积更为广大。
⑵城市公园:全开放,包括各种公园、动植物园
等。
⑶住区庭园:居民的私家庭园;附属于私人住宅。
第四节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划分为皇家园 林、私家园林以及其他类园林这三大类别。而 西方古典园林因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古代、 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 美学思想的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十分鲜 明。
第一章 风景园林简史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艺术和造园艺术的起源 中心有三个,并因此而形成了古今世界上的三大 造园艺术传统。这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造 园传统、以古巴比伦和波斯为中心的伊斯兰造园 传统和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西方造园传统。
第一节 中国园林
古籍《穆天子传》中记载着神话“瑶池”和“悬圃” 。 中国园林的出现与游猎、观天象、种植有关。 • 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种植园、圃(民间 “绿地”)。 • 由围猎到山林圈定游猎范围,产生粗放的自然山林苑囿。 • 观天象,而堆土筑台,产生以台为主体的台囿或台苑。 整个封建社会里,中国园林都以皇帝、王公贵族所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