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金融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通对过中外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量化分析,和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阐明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思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转型一、前言由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影响,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深,商业银行需要对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做出积极应对措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西方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银行再造”研究,而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造则是银行再造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对中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对比,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当今世界商业银行主要发展趋势,积极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革的方向。
当今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供借鉴的文献不多。
对于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主要是向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这一块倾斜是毋庸置疑的。
而就国外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方面,认为非利息收入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丰富银行收入来源,通过多样化可以降低银行风险。
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更加稳定银行利润(Eisemann,1976;Brewer,1989)。
Aggeler and Feldman(1998)在其著作中表示,在1992-1997年期间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12%,非利息收入增长34%,银行收益的最大收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
根据Rosie Smith等人(2003)的研究,1994-1998年,欧盟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基本稳定,虽然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不能完全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但有助于加强或保持银行的盈利性不因利息收入减少而大幅度下滑。
Carbo-Valverde和Fernandez(2007)指出,在欧洲银行中,当银行从事非传统活动的多样化投资时,市场支配力趋于增加。
另一方面,认为非利息收入并不能带来银行收益的增加,或者对收益的正向影响是有限的,反而因为较强的波动性影响了银行收益。
De Young和Rice发现非利息收入份额的增加与美国银行收益的减少相伴;De Young和Rice提出美国银行向非传统金融业务的拓展与更加波动的收入流相关,抵消了多样化收益。
Stiroh(2006)通过对1997-2004年的美国银行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非利息收入份额与平均收益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收益率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Achawa、Hasan以及Saunders(2002)使用意大利1993年至1999年的银行数据,得出结论是银行资产多样化不能提高收益。
Merc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年至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然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又该何去何从呢?这里是支持第一种观点的,我过商业银行要加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营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经营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实现收入结构的转型。
下文就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个时期进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二、当前中外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及收入结构情况(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在整体上是建立在利息收入的基础上的,收入和利润的提高高度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利息收入,目前,平均占总收入的90%左右。
为了直观清晰的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依赖的具体情况,在此以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收入结构图示,(本图示依据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年报有关数据绘制)由图示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是相当扭曲的,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仅能占到一成左右,同时利息收入又是由三个差距甚大的层次依次支撑的:1.存贷利息差额收入。
其比例近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结构中一般处于60%——80%的区间,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则存在较大差距。
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2004年其存贷利差净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例分别是62.31%和60.28%,而同期招商、民生、浦发、华夏、深发等五家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72.6%和76.4%。
2.债券投资净利息收入。
该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中仅次于存贷利息差额收入。
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和2004年其债券投资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1.45%和21%。
3.同业(金融业)往来利息收入。
该收入虽然在利息收入中比例不大,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经营收入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仍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2004年在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例分别为6.44%和7.79%。
①另外,还应一提的是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次数据各家银行的年报均未单独反映,一般是列在同业外来的净利息收入中计算。
有资料表眀,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占入占税前利润的比例达9%以上②。
之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利息收入,还可以从下列数据来窥见:1994年,1(这里表示1994年商业银行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以后各年以此为基数);1995年,1.08;1996年,1.70;1997年,2.61;1998年,2.97;1999年,2.70;2000年,2.61;2001年,2.61;2002年,3.60;2003年,3.33。
③从纵向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程度,除2000年出现一个下降的拐点以外均是逐年递增的,这在近些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利息差额收入的变动趋势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
由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西方商业银行的盈利构成较为多元化,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其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如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了1998年的25%、2003年的36%。
2003年,美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3%,花旗银行为46%,摩根大通银行高达47.2%。
仅以中间业务为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1996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额从9012亿美元猛增到101,880亿美元,增长11.3倍,年平均增长80.71%。
相应地反映在业务收入上,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左右,有的高达70%。
比如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且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为107亿欧元,占其营业收入的36.3%,2002年为40.81%,2003年达到43.88%。
2001—2003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势头,2001年为19.89%,2002年为21.38%,到2003年则达到22.22%。
④然而,即使同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从净收入的构成来看,国外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美林的业务收入来源依次为资产管理、佣金、利息收入、自营和委托交易、投行。
摩根士丹利的收入倚重自营和委托交易、资产管理、佣金、投行、利息收入。
高盛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营和委托交易、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所占比例分别为43%、39%和18%,收入结构基本稳定。
花旗集团的证券投资业务创造的收入约占总额的35%,其中资本市场和投行业务地位最为重要,占25%;其次是私人投资及信托业务(7.7%)和资产管理(2%)。
收入结构也反映了国外各金融机构传统优势和新的竞争策略。
美林的业务集中在“资本市场与投行”和个人投资业务两个部门。
在经纪业务方面,美林的优势比较明显,佣金收入稳居首位,并在推行“尽在美林”(Total Merill)的市场策略,构建将各种产品与服务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金融中心”;摩根士丹利的主要业务领域是机构证券投资、个人证券投资和投行业务,优势集中在机构业务,特别是共同基金方面;高盛在全球购并市场上及股票类证券的发行承销方面仍旧最强,在自营和委托交易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所罗门美邦则借助花旗银行的资金优势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收费服务方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转型,意味着从一种传统的、习惯的模式转向一种新的陌生的模式,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转型就是制度变迁,是用一种制度或制度安排来替代原有的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制度和制度安排。
⑤所以,转型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
国际经验表明,转型成功的企业很多,但转型失败的案例亦不胜枚举。
那么面对如此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我们为何还要冒险前行呢?这是存在一种必要性的:(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为何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提高这些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把业务结构的成功转型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呢?除了非利息收入业务能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外,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纵观商业银行发展史,其业务领域总是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拓展,其业务重点总是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而相应改变,如从最初的货币兑换业务到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直到现代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这是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收入结构反映业务结构和风险结构,随着2004年10月29日,央行在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宣布进一步放宽存贷利率的浮动区间,对存贷利率现行上下线管理,放开同业存贷利率,其支撑我过商业银行畸形收入结构三个层次的基石发生了动摇;尤其是2005年1月央行发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以及9月下发《关于人民币存款计息问题的通知》,规定自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将由按年计息改为按季度计息等。
这一系列强烈的信号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红盖头已掀起,随后改革步伐也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