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3)



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计量和监测程序(原则8-13) 原则8、银行应建立对包含各种信用风险的投资组合进行 持续管理的体系。 原则9、银行应建立监测单个授信情况的体系 ,包括决定 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 原则10、应鼓励银行开发和使用内部评级系统来管理信用 风险,该系统应与银行业务活动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序 相一致。 原则11、银行应建立信息系统和分析技术,使管理层能够 计量所有表内外业务所蕴含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 提供有关授信组合的构成,包括风险集中程度的充分信息。 原则12、银行必须建立监测授信组合的整体构成及其质量 的系统。 原则13、银行在评估单个授信和授信组合时,应考虑经济 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评估在不利条件下的授信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1)

建立适当的信用风险环境(原则1-3)
原则1、董事会应负责审批并不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审查银 行信用风险战略和重要的信用风险政策。银行信用风险战略应 反映银行的风险承受限度和承担各种风险的预期收益水平。 原则2、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执行经董事会批准的信用风险战略, 制定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政策和程序。这种政 策应涉及银行的所有业务活动,以及资产组合和单一授信两个 层面。
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

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贷款是信用风险最多和最明
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 险正相关,与利率风险负相关)

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注意积累违约概率、违约回
收率等信用风险数据;准确计量抵押品价值等)

对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信贷档案管理、审
贷分离制度、科学审批程序、明确贷款操作流程、规 定授信额度、关注关联交易和行业集中,重视内部稽 核等等)
信用风险 国家和转移风险 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 法律风险 声誉风险

信 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的概念及内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相对方 的违约行为所可能招致损失的风险。违约是指实质性 违背合同规定、拒绝支付(或偿付)本金或利息的一 切行为。 巴塞尔协议指出,对大多数银行来说,贷款是最 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但信用风险的其他来源 存在银行的所有业务之中,既包括表内业务也包括表 外业务,既包括银行账户,又包括交易账户。 商业银行受信用风险影响的主要业务包括:贷款、 非信贷资产、中间业务以及电子银行业务。

贷款的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 润--资本充足率达标
贷款分类的主要内容


贷款分类的主要特点 贷款分类的核心定义和主要特征 贷款分类的财务因素分析 贷款分类的担保因素分析 贷款分类的现金流量分析 贷款分类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贷款分类法的主要特点





重在预防:即使没到期也要关注 重视第一还款来源:主营收入 重视财务分析:净现金流量 充分考虑可能影响贷款偿还的所有因素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系统的分类方法与分析框架 连续监控,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 有利于更为准确和全面地计提呆账准备
原则3、银行应识别和管理蕴含在所有产品和业务中的信用 风险。对于新产品或业务的风险,银行应保证其董事会或相关 委员会在该新产品或活动被引入或实施之前制定恰当的风险管 理程序和风险控制。
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2)

在健全的授信程序下运营(原则4-7)
原则4 银行必须在健全和正确定义的授信标准下运营。这些标 准应包括一个清晰定义,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授信用途、结 构以及还款来源的充分了解。 原则5 银行应对单个借款人和交易对象,以及各组关联交易对 象群体在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和表内外业务中的各类风险,按 可比、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汇总,确定整体授信限额。 原则6 银行应建立明确的审批新授信和对已有授信进行修订、 展期和再融资的程序。 原则7 所有授信业务都必须在“保留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决策。 对关联公司和个人的授信,必须有特殊的授权程序,进行特别 的监测。
商业行信用风险管理
安徽银监局
袁成刚
合肥
二00六年十一月四日
基本内容







信用风险概述 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 贷款分类分析 贷款准备金的计提 贷款集中风险 贷款的关联交易 非信贷资产管理 表外业务及中间业务管理 有问题信用贷款的管理和处置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确定的八大风险
贷款分类的目的是揭示贷款风险程度
贷款分类法的名称与标准
正常
(PASS) 关注 (TO-BE-WATCHED) 次级 (SUBSTANDARD) 可疑 (DOUBTFUL) 损失 (LOSS)
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4)



确保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控制(原则14-17) 原则14、银行应建立独立、持续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评估 系统,评估结果应直接提交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原则15、银行必须确保对授信业务进行恰当的管理,信用 风险被控制在符合审慎监管原则和内部控制限额的范围内。 应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及其他措施,确保将不符合政策、 程序及限额的特例及时报告给相应级别的管理层,以便采 取相应的措施。 原则16、银行应建立对质量恶化和有问题的授信进行及时 补救的措施。 原则17、监管者应要求银行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信用风险的有效体系,作为总体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监 管者应对银行授信和持续资产管理的战略、政策、程序和 做法进行独立评估,并考虑制定限制银行对单个借款人或 关联交易群体的授信规模的审慎监管限制。

对信用风险的报告制度(对于逾期情况和贷款
分类、大额关联贷款、行业分类、跨国债权等及时向 管理层报告)
受信用风险影响的主要业务

信贷资产(贷款)
贷款质量分类、贷款质量迁徙变化、贷款信用风 险集中度和贷款关联交易

非信贷资产 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

风险为本的监管思路
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主要来 自于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业务之中。 为何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要特别关注贷款 分类? 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监管思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