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课件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课件


测试反馈
2004年天津题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 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 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初答: 修正: 参考答案
①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 ② 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③ 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 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2008年广东卷第14题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 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4分) 分析:(4分)本考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 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 因为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思考与联想必 不可少;(2分)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 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 的知”(2分) (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 天的树?
( 2004年广东高考《说树》)
2、分析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分析:(4分)本考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 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能力层级C。(2008年广东卷《诗与直觉》第15题) 答案:①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 界”; ②处理好“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关系,二者不能同时进 行; ③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 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 “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 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 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 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 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 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 世界。
参考答案
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方法指津
第一步找相关语句;
第二步逐句提取信息;
第三步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 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测试反馈
2004年北京春招《雁阵》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 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相关语句:
A、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 “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 有哪几种? 初答: 修正: 参考答案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 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 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2、归纳法 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 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 语准确、抓住要点。 题型示例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 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 字)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理解
现 代 文 阅 读 能 力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分析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鉴赏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008年现代文阅读(广东卷)命题特点
1、分值 31分。 2、题量 7小题。 3、题型 有一般论述类文本(必考,16分;其中 选择题两道,占8分),有文学类文本和实 用类文本两道题(考生任选考其中一题, 各15分)。 考题设置显示: 现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难 度也越来越大。
4)筛选、提取、整合信息或根据信息进 行概括、归纳,按字数要求整理答案。
参考答案
“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 一个新的开始。
“关门”的含义:意味着一个结束。
测试反馈
2003上海题 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 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 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 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 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 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 潇洒出尘的“一”撇。
方法指津 1、首先要概括人物的典范意义。
答案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依据文章首段作概括)
•2、其次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 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依据第三段)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 (依据第二段)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第二至五段后面的一句话便是“简单分析”)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门》) (2001年高考
题型示例
方法指津 1)将要求解释的词语/短语还原到文章中。 第一段,但该段很简单,并不能找到解释 词语的相应内容。
2)研究解题要求, 确认有效区间。
要求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不是写“门”的含义和种类,所以第二、三、 五段应排除;也不是写开门或关门的方式,所 以第四段要排除。剩下的段落含有直接解释词 语含义内容的是第六段,因此确认有效区间是 第六段。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题型示例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2005年福建《日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 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 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 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 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 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 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 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 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 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 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 活,是不是?
3)结合语境,捕捉有效信息。
“开门”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 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 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 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 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 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关门”
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句子2:“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 绝望地把门关上” 句子3:“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 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4)筛选、提取、整合信息或根据信息进行 概括、归纳,按字数要求整理答案。
参考答案 句子1: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 的天地 /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句子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 结束。 句子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在想让它重现 是不可能的。
2)研究解题要求,分析句子结构,明确 句子包含的信息点。
句子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句子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句子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3)在有效区间内寻找有解释作用的有效信 息(结合前面第2、3点分析)。
句子1:“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 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 他就能使自已不受拘束。”
“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 的含义是: 初答: 修正: 参考答案 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 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 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 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 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B、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C、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
D、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 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 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E、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妈娘?这几年,他们想你 快想疯了!
参考答案
信息A、他是个尽责的护林员
1、摘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 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 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语句之中,重 要 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 中间,概括时,只要把这些词语或句 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也就基 本上 完成了,这种方法,就叫做摘取法。
题型示例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 树? ( 2004年广东《说树》)
(2003年高考《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 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 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 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 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 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 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 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 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 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 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一、理解(能力层级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 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 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 况: 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 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 有的含义。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