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教案 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

优质教案 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

教学目标(请写清总目标、重点课时目标)
总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反馈:“怜、吟、瑟”等字的书写;重点理解“闲、铺、瑟瑟、残阳、可怜”等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借助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品读诗人的内心,更深入,更确切的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两首诗的意境美。
3.指导学生背诵,鼓励学生尝试默写。
4.通过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基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借助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品读诗人的情感,感悟两首诗的意境美。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运用结合注释、借助资料、结合上下文、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方法等明诗意、悟诗情。
多种形式
反复诵读
配乐读,边读边想象
配乐想象,尝试背诵。
板书学法
小组学习
互动交流
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3.这一轮明月多么可爱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被她吸引,写下了许多赞美她的诗篇。这节课,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吧!
(齐读课题《古诗二首》)
二、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1.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古诗,你认为读懂一首古诗,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板书:题目、诗人、诗意、诗情)
2.那么我们就试着来读读这两首古诗吧!
三、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资料、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边读边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补充画批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学生介绍这两位诗人)板书:知诗人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描写了月亮。
(5)似:好像。
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上,晚霞斜映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改编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诵读积累。
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依据学生已有经验,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为后面的古诗学习需要的方法做出铺垫。
整体感知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学生前参搜集的资料和查找的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两首古诗的异同,可以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
布置作业。
(1)完成选古诗,改写成文章的作业,下节课交流。
(2)中秋节有感情的背诵古诗给家人听。
(3)中秋佳节也可赏月作诗。
教师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学生猜古诗、背古诗。
齐读课题。
回忆交流总结
学生自学。
边读边思考。
互动交流
解诗题
回忆学法
自读学习
小组讨论
生生互动交流
老师点拨,指导朗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静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闲:闲静,也可理解为人内心的安闲;桂花:桂树的花,花瓣细小。花落,尤其在夜间,并不容易察觉。诗人以桂花落来烘托春山夜间的寂静,近似夸张,但又生动巧妙地表现出春日山中之夜的静谧和空寂。
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诗句写山上月夜的静,也是写山月的亮,亮得如同早晨的太阳已爬上了东边的山头,使得在山林中酣睡的鸟儿醒来后,误以为是天亮了。
本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借助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品读诗人的内心,更深入,更确切的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两首诗的意境美。
2.通过自由读、齐读、指明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两首诗,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因为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古诗诵读”的活动,积累了不少古诗,对这两首古诗大多数学生早就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对于已经步入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有了一些的积累,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查找资料,翻查词典,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发展。但是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在理解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3.通过自由读、齐读、指明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两首诗,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指导学生背诵,鼓励学生尝试默写。
5.通过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基本掌握学习古诗地方法。
6.用“根据诗意编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弯弓。可怜:可爱;似:好像。在这里,诗人把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首诗写了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情景,格调清新,色彩明丽,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4)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个问题比较难,如果找不出可以暂时搁置。)
这两首诗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鸟鸣涧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四、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鸟鸣涧》
1.板书:鸟鸣涧,什么意思?
重点:地名。鸣:鸣叫。涧:两山之间流水的沟。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想读懂它有什么好方法?
那这句诗应该怎么读呢?
(声音稍微大些,但比较舒缓,悠闲)
谁来读读?指名读
男女声对读: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
5.体会情感:
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让我们和着音乐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是啊,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试着有感情地背背这首诗吧!
2.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新乐府诗派的倡导者之一白居易。这首七言绝句是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残阳:夕阳,即将西沉的红日;铺:铺展,形容“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情景;瑟瑟:在诗中形容江水的碧绿。夕阳斜射下,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因此也可直接解释为碧绿。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1)残阳;夕阳,即将西沉的红日。
(2)铺:铺展,形容“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情景。
问题:为何不说“照”而用“铺”呢?
(3)瑟瑟:诗中形容江水的碧绿,本意形容轻微的声音或微微颤抖。
“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4)可怜:可爱。(古今差异)问题: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名作,又都涉及到月亮刚刚出现在天空时的景象。两首诗的共同点是都描写了静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鸟鸣涧》描绘的是春天山中的景象,而《暮江吟》描绘的是秋天江边的景色。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涧:两山之间流水的沟。这首五言绝句描写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3.通过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基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
设计意图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咱们来个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2.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初读解释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互动交流,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层层深入,明诗意,悟诗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读,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学生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借助图片使学生看到直观的活生生的形象,加深学生对古诗所描述内容的感性认识。
在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