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

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

万方数据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作者:王军权, 刘建东作者单位:王军权(河南心连心律师事务所), 刘建东(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法院)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年,卷(期):2010,""(29)被引用次数:0次1.期刊论文钟刚.葛蔓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质疑-前沿2006,""(8)我国<合同法>赠与合同的一些规定颇具特色,特别是任意撤销权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更好体现该制度的价值,笔者对现行规定提出了两点质疑,并借鉴国外的一些规定和其它撤销权的有关规定,提出了完善的建议.2.学位论文曹祥坤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研究2009赠与合同是无偿合同的典型代表,理论界素有实践说与诺成说之争。

《合同法》颁布后,分则第十一章专门规定了赠与合同,其中第185、186两条相互配合,共同表明了我国立法对于赠与合同性质和效力的态度,即:赠与合同无需采取任何特定的形式,一经当事人双方达成合意即成立、生效,为诺成性合同。

只是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三类赠与合同除外),这种撤销权被称为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

此法即出,引来众多质疑,此项制度的法理基础和实际功能究竟如何?笔者欲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本文除了绪论、结语外,正文由四部分组成,摘要如下:第一部分是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理论解析。

本部分首先是任意撤销权概述,对任意撤销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指出“任意撤销权”这一称呼的由来。

其次,将赠与合同分成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和不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两类,并指出应当扩大不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的范围。

再次,探讨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性质。

最后,简要辨析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与法定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的异同。

第二部分是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存在的依据。

本部分首先从法理上的应然角度探讨无偿性对于赠与合同制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无偿性是赠与合同的法理基础;其二,诺成性、非要式性为赠与合同的前提。

第三部分是对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质疑。

本部分首先指出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理论基础有问题,主要是任意撤销权无除斥期间规定。

其次,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有可能被滥用,主要是因为任意撤销权是一种无规制的权利。

再次,分析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与《合同法》第189条的冲突、与适用穷困抗辩权的部分重叠。

最后,阐述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与信赖利益保护的不和谐。

第四部分是对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完善建议。

本部分首先建议对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规定除斥期间。

其次,建议任意撤销权的行使主体应包括受赠人。

再次,建议《合同法》第189条排除任意撤销权的适用、穷困抗辩权只适用于不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

最后,建议引入缔约过失责任,并从法理上论证这些立法建议的合理性。

3.期刊论文廖家明.蔡永彤.LIAO Jia-ming.CAI Yong-tong关于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探讨-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2(1)<合同法>的诞生堪称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可谓是民法界的一件喜事.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合同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仍存在一些欠缺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甚多.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一些规定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4.学位论文赵天宝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研究2006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在国内外交易中,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或以不合理地低价转让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摆在了诸多法律学者的面前,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即是债的保全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但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也凸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如: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是否应当具有优先受偿权或直接受领权?撤销权的行使期间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撤销权的性质如何界定比较合理?撤销权的行使是否必须经过诉讼程序确认?本文拟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概念、性质、构成、行使、消灭共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尤其是在债权人撤销权的特征中,笔者对合同法74条规定的债权人撤销权与合同法第54、55条规定的可撤销合同之合同撤销权进行了比较,尽管这两种撤销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文在制度、主体、效力、对象与权利的存续期间计五个方面进行了区别,以期大家对债权人撤销权的特征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立法建议部分,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该制度完善的立法建议。

一是债权人撤销权行使期间之“一年”与“五年”均应为除斥期间,对通说认为“一年”是诉讼时效提出了挑战,并给出了三条理由以为佐证,以实现法院在诉讼中易于操作的目的。

二是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应当享有优先受偿权。

这样设计的制度可以刺激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形成,本文给出了四项理由来论证其合理性,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债权人“不劳而获”的缺陷。

三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应当可以通过协商和仲裁进行。

现行法律规定债权人撤销权只能通过诉讼进行,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

现实生活中如果出现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情况,应首先通过协商或仲裁进行。

这样既可以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又可减少讼累、节省诉讼成本,对法院与当事人是互利的.本文亦给出三项理由加以论证,力争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视。

5.期刊论文夏凤英胁迫相关问题探讨--兼评《合同法》之规定-法学论坛2000,15(5)胁迫作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在各国民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构成要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有胁迫行为;二是有胁迫的故意;三是胁迫须非法;四是被胁迫人因胁迫而产生恐惧心理;五是被胁迫人基于恐惧而为意思表示.我国民法规定胁迫的对象可以是公民及其亲友或法人,笔者认为,对亲友的范围应作扩大解释,同时,胁迫不仅仅限于表意人之相对人,也存在着第三人胁迫的问题.胁迫的效力,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三种情况:受胁迫而损害国家利益时,合同无效;其他情况则可撤销;受胁迫人不行使撤销权的则合同有效.其中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包括变更的情况是较为合理的.关于撤销权的行使,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将除斥期间的起算规定为自合同成立之日开始.这样的话,受胁迫人因为受胁迫可能在该期间内不能行使权利.因此,规定为胁迫终止后开始计算较为合理.6.期刊论文郭鹏飞论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期限及范围-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9)撤销权行使期间应为除斥期间,期间届满,消灭的是实体权利.撤销权的范围原则上应仅及于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债权保全的范围,对债务人不当处分财产超出撤销权人债权的部分,不发生撤销效力,否则,可能会不当干涉其他债权人的行为自由.7.期刊论文张爱华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及其物权取得权-天中学刊2003,18(1)在出租人越过承租人迳行将出租房屋卖予第三人的情况下,承租人不仅享有主张房屋买卖无效宣告的撤销权,而且享有以出租人与第三人达成的交易条件为取得条件,直接请求人民法院令出租人将出租房屋的所有权让与承租人的权利.此种权利的保护和满足,既有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所具有的相当于物权的效力和作用为法理支撑,又有民法通则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合同法规定的要约承诺制度,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立法照应,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裁判上的法律支持.8.期刊论文谢野论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方式及行使期间-新财经(理论版)2010,""(8)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还是不行使撤销权,由其自由决定,但若行使撤销权就只能以诉讼方式进行.撤销权行使期间应为除斥期间,期间届满,消灭的是实体权利.9.期刊论文卢平平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制度的分析与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16)本文首先从赠与合同的性质和价值的角度分析了赠与合同任意撤销制度的价值及其性质,其次从任意撤销权的主体及行使条件来探讨应当如何对任意撤销权以限制,最后对学术界建议引入的除斥期间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予以介绍和评价,从而得出结论: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实质上是赠与合同的任意解除权,应当从任意解除权的角度完善我国的赠与合同任意撤销制度.10.学位论文崔静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探讨2006人类社会的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社会越是发达,商品交换愈是频繁。

然而,在商品交换繁荣的背后,不少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意或无意地在破坏着交易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完整的规则或规范来保障商品的交换及其信誉安全,于是产生了撤销权制度。

我国1999年《合同法》正式确立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就相关内容做出了一些补充规定。

但由于《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释》就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规定的内容比较简略,加之理论界对其相关主要内容也是众说纷纭,还没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对这一制度的效果产生了影响,因此笔者选中此题目作初步研究。

本文分五个部分,约三万五千字。

第一部分对撤销权制度进行概括性分析。

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针对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而危害债权的行为,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各国学说分歧较大。

笔者赞同折衷说中的以形成权为主请求权为从说,形成权的行使使债务人的有害债权的处分行为归于无效,是撤销权行使的前提,只有债务人的行为无效以后,才产生财产返还义务。

因此可以说形成权是撤销权的根基,而请求权是行使撤销权后的结果。

文章接着把撤销权制度与民事行为中的一般撤销权、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债权人代位权和无效合同制度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讨论了撤销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法律制度的建立取决于法律所体现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而这些相应的社会关系也就成为立法的基础。

文章从撤销权制度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撤销权制度产生的现实需要性。

同时还从法理层面探讨了撤销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文章指出撤销权的法理基础是正义价值、安全价值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部分研究了撤销权成立的主、客观要件。

认为撤销权的成立,在客观方面是指债务人实施了危害债权的行为。

具体而言,其包括债务人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或将要严重损害债权和债务人行为与无资力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三部分。

在主观方面,只要债务人知道处分财产的行为将导致其无资力清偿债务,从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却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已足以表明债务人具有恶意;只要受益人知道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的,就可推断其具有主观恶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