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析仪检测原理
(
一点终点法反应曲线
A
吸
光
度
)
Am
S+R
计算公式:
C=(Am-Ab)*K
2A02m0/-3/-5--终点读数点的吸光 Ab----试剂空白吸光度
T
(时间)
K----校正系数 21
TP反应曲线
蛋白质+Cu2+→Cu-蛋白质络合物 550nm处吸收峰
二点终点法
第二试剂加入以前,选择某一点读取吸光度Am, 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终点后测第二个吸光度值 An,利用两吸光度之差计算结果。
肌酐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H2O2,H2O2和4-氨基氨 替比林反应生成红色醌类物质,在540nm处有吸收峰。
Mg反应曲线
在碱性溶液中,Mg与二甲苯胺蓝形成重氮盐类的紫色复合物, Mg2+浓度可由二甲苯胺蓝吸光度的下降,通过光度测定法来测定。
免疫比浊法
通过物质对光的散射或透射来测定物质含量的 方法:
CK-MB采用的检测方法为免疫抑制法
正 常 人 体 中 , CK 同 工 酶 中 CK-MM﹥CK-MB﹥CK-BB, 其中CK-BB含量极少,可忽略。免疫抑制法正是建 立于忽略CK-BB的基础上。采用抗体抑制其M亚基 活性,使CK-MM失去活性,而CK-MB失去一半的活 性。单测定B亚基的活性,其结果×2即为CK-MB活 性。
酶促反应曲线
连续监测法
即零级反应速率法,亦称斜率法 在较长反应时间区段内(90-180秒),每隔一定时间(5~30 秒)读取一次吸光度值,至 少读取4点,得到3个以上△A, 最后算出 反应速率△A/min。
U / L Au 106 VTu
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 Vu
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
连续监测法(速率法)
测定底物的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速度的化学方法称为连 续监测法(又称动态分析法、速率法或动力学法)。在反 应速度恒定期(零级反应期)来连续观察和记录一定反应 时间内底物或产物量的变化。通过测定一段时间内吸光度 的变化速率( △A/min )来计算待测物的浓度。
酶活性测定如(ALT、AST、ALP、GGT等)常用
标准溶液对比法
➢ 在相同的条件下,配制浓度为
cs的标准溶液和浓度为cx的样
C
品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分别测定二者的吸光度值为As、
Ax ,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得: Cs
As=Kbcs
CXi
Ax=Kbcx
则: cx = cs*Ax /As
吸光系数法
➢ 吸光系数法又称绝对法,是直接利用朗伯-比尔定律的数
终点时间的确认: 一、根据时间-吸光度曲线
如:Trinder(偶联终点比色法)反应测尿酸,反应曲 线上3-5分钟时其A趋向稳定,故可将5分钟作为反应终点。 二、根据被测物反应终点,结合干扰物的反应情况来确定 如:溴甲酚绿法测血清白蛋白
分类
终点法: 一点终点法 二点终点法 免疫比浊法 双波长法
一点终点法
即使质控在控,也要注意当日检验结果的 总体的分布趋势
如K+的参考区间为3.5—5.5,中值为4.5, 如果当日结果大部分甚至全部低于4.5,即使当 日质控在控,任要考虑结果是否偏低,应重新 校准、质控后再测定
如 在 质 控 中 TC(-1S),HDL(+1S),LDL(+1S),
虽 然 在 控 , 如 出 现 大 部 分 HDL+LDL﹥TC , 也 应
双波长法
双波长测定优点 :
①消除噪音干扰 ②减少杂散光影响 ③减少样品本身光吸收的干扰
固定时间法
指在时间-吸光度曲 线上选择两个测光 点,这两点既非反 应初始吸光度亦非 终点吸光度,利用 这两点吸光度差值 计算结果。 如:苦味酸法测肌酐
(
吸 光 度 )
●
·
A
2
●
A
1
T
计算公式:
C=(A2-A1)*K
Lambert-Beer(朗伯-比尔)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 散射样品时,样品对光的吸光度 与样品的浓度及厚度成正比
A=kcb
A---吸光度 k---吸光系数 c---溶液浓度 b---液层厚度
吸光系数
定义: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测 得的吸光度。
K值的大小取决于吸光物质的性质、入射光 波长、溶液温度和溶剂性质等,与溶液浓度 大小和液层厚度无关。但K值大小因溶液浓 度所采用的单位的不同而异。
学表达式A=Kbc进行计算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手册中查出
待在相测同物条质件在下最测大量吸样收品波溶长液m的ax处吸的光吸度光A,系则数其浓度或为E11:c%m ,并
c A
L
或
A E11c%mL
检测方法
1.终点法 2.固定时间法 3.连续监测法
终点法
终点分析法是基于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 谱特征及其对光吸收强度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定量的一类 分析方法。反应混合物进行一定时间反应后,达到平衡终 点,即在显色反应处于稳定阶段时,监测其颜色对光的吸 收强度,以此计算待测物浓度。
免疫比浊法
优点: 方法简便 结果准确 可用于自动化仪器检测
缺点:抗体用量大 达平衡时间长
双波长法
消除样品中对测定有干扰的物质的影响; 在试样中含有两个组分a和b时,若要测定组分b,组分a有 干扰,应设法消除组分a的吸收干扰。首先选择待测组分b 的最大吸收波长λ1作为测量波长,然后用作图的方法选 择参比波长λ2 ,使组分a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
讨 论:
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 入射光为单色光 ➢ 溶液是均匀,无散射溶液 2.该定律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 3.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如果
溶液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吸光性物质 ,则测得的该溶液的吸光度等于溶液中各吸光性 物质吸光度的总和,即:
线性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用连续监测法会遇到检验 结果为0或者负值的情况,此时不能盲目相信 该结果低就出具低值报告,应查看其反应曲线 例:某病人的尿液AMY检测结果为0U/L
其反应曲线如下图:
AMY反应曲线
AMY反应曲线分析
分析:由于测定物质浓度过高 处理:对测定物质进行十倍左右的稀释再测定,
直到反应曲线恢复正常结果才可靠
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临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另:胰岛素与低血糖、病人输注药物对结果的影响
检验项目间的内在联系
各检测参数间存在大小、比例、逻辑关系 例:TC > HDL-C+LDL-C、
TBI> DBI CK > CK-MB LDH>α-HBDH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试剂线性范围:
了解检验项目试剂的线性范围,对 超过或低于范围的项目,必须进行相应的减量 稀释或增量后重新测定。
临床生化检验反应原理 及报告审核
检验科 黄小虎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生化分析仪
特点
优点
亮点
自动化
机械化的仪器 设备模仿 代替手工操作
提高了工作 效率
减少了主观 误差
灵敏 准确 快速 标准化
生化分析仪分类
1
按结构原理分
管道连续流动式 分立式——常用 离心式 干片式——急诊 常用
2
3
按测定速度分 按自动化程度分
第一点吸光度值由样本本身或第一试剂与样品的 非特异性反应有关,相当于样品空白,可有效的 消除样品自身的吸光度,如溶血,黄疸,脂血等 的干扰。
(
A
两点终点
An
吸
光
度
)
样本空白
Am
k (体积校正因子)
0=
S+R1 S+R1+R2
R2
S+R1 计算公式
C=(An-K0*Am)*K
T
(时间)
CRE反应曲线
分光光度计组成
光源 样品池
滤光器
记录装置
检测器
单色器
光吸收曲线
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通常用光吸收曲线来描述。
在分光光度法中,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以 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可得 光吸收曲线。
浓度不同的同种 溶液, 在该种曲线中其 最大吸收波长相同,相 应的吸光度大小则不同, 同一波长下摩尔吸数相 同。
一点终点法——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吸光 度不再改变时,选择一个时间点测定吸光 度值。
通常在反应终点附近连续读两个吸光度, 求出两点的平均值,并根据两点的差值判 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一点终点法的设置:
以R和S混合之前的空气空白、水空白或试剂空白 的吸光度值为测定计算基点,以反应达到平衡的 吸光度读数减去空白读数,校准曲线通过零点且 成直线,对于反应速度比较快的实验多用。 多见于单试剂项目,如:总蛋白,白蛋白等。
由于在患轻度或中度脑损伤、脑血管意外及脑手 术后 造成脑组织发生实质性损害的病人中,CKBB会升高,这时该方法测定的CK-MB的活性相当 于是CK-MB+2CK-BB的活性之和,造成CK-MB 活性假性升高。
检验标本的影响
➢ 标本脂血会使反应浊度增加,透光度下降, 吸光度增加,从而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如TP、 TG、UA显著增高,GGT显著下降或为0
小型 中型 大型 超大型(模块式)
半自动 全自动
2004 중점 사업 분야
生化分析仪主要构成
样品转盘 试剂仓 取样装置
光源 比色杯 单色器 检测器
加样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构成
比色系统 供排水系统
基本原理
临床生化分析仪最常使用的是——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 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