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股东保护制度.精讲

中小股东保护制度.精讲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一)现代公司中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现代公司的管理层负责公司经营管理, 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基本脱离公司经营管理,从而产生所有者和管理 者之间的代理关系问题。代理需要成本,该成本对于所有股东来说都 是一种损失,对于这种损失,中小股东由于先天弱小,大股东就可能 转移这种损失给中小股东,而中小股东常常会深受其害而无能为力。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1
寻求权利义务一致性
2
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3
健全公司法制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一)寻求权力与义务一致性
总体上讲,所有股东与公司的目标都有一致性,但都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偏 差是权利与义务的偏差。但是公司的股东们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权力是极其有限 的,管理层并非代表每一个股东的权益,与控股股东更多是合谋,而非制约。 董事是公司大股东或有控制权的股东的代理人,他们时刻都在看护大股东的权 益,享有超出一般股东权的特殊权利。而公司中小股东,只拥有股份,真正的 资本功能归经理人所掌握。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五)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一般股东和公司缺乏对抗控股股东侵害其权益的行为的法律手段, 而在一定程度上证券监管部门也将国有资产的权益放在首位,对中小股 东权益保护不力。另一方面, 中小股东自身缺乏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 的意识。许多中小股东对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股权不积极,在权 益受到大股东的侵害后也不知道寻求法律的保护,这固然有现行法律法 规不完善的原因,但与投资者自身的素质也有很大关系。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三)健全公司法制
股东平等与股权平等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股东平等表现为公司对所有股东 一视同仁,没有歧视和差别。股权平等要求股东之间同股、同权、同利,只是 形式平等,而不是实质平等。我国公司法不够健全,其中重点现在对中小股东 保护不足问题上。修订后的《公司法》在公司中小股东法律保护问题上一直保 持着积极的态度,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模式体系,开拓中小股 东法律保护的新途径,增加中小股东法律救济的新方法。但要适应现代公司的 发展趋势,为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必须在切实保护好中小股 东的权益问题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公司法制。Βιβλιοθήκη 新、旧法中相关条文比较及分析
(一)增设累积投票制度
新《公司法》第106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 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实行累计投 票制的直接目的,在于防止大股东利用表决优势控制董事、监事的选 举,弥补原《公司法》中“一股一票”表决制度的弊端。按照这种投票 制度,投票时,股东将其表决权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候选人,通过这 种局部集中的投票方法,能够使中小股东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 监事,避免大股东垄断全部董事、监事的选任,增强中小股东在公司 治理中的话语权。
新、旧法中相关条文比较及分析
《公司法》修订
1999 年
2005 年
2013年
新、旧法中相关条文比较及分析
在《公司法》中,对于加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制度,具体的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人格否认制 2、表决权代理制 3、累积投票制 4、股东诉讼制度 5、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退股权) 6、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制度 7、股东提案权 8、解散公司权利的行使 9、表决权回避制度 10、股东的知情权
中小股东保护制度探讨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新、旧法中相关条文比较及分析 完善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总结及个人感想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我国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1.大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欺骗中小股东。 2.大股东操纵公司利润分配,诈取中小股东。 3.大股东利用持股优势,剥夺中小股东表决权和话语权。 4.大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侵害中小股东。 5.大股东控制股权分红,损害中小股东。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二)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既然公司要以保障股东权益为根本,那么对待公司股东就要一视同仁,不能 因为所占股份的差别而区别对待。相对于大股东而言,中小股东是弱势群体。 近几十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缺乏培育还很不完全,股东会 由于消极参与和制度欠缺等原因出现了股东会流于形式等问题。股东会的作用 不能有效发挥,公司事务的决策权几乎完全被董事长、总裁或大股东所控制, 中小股东的表决权仅仅在理论上存在,大股东实际上操纵了股东会,这一切都 使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无从谈起。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力约束
1、 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占很大比重的国有股不能真正流通, 股价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价值,导致用脚投票机制的失灵。 2、经理不必像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时警惕来自资本市场的用脚投 票的压力。证券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缺乏对企业强有力的监督。 3、作为会计信息质量重要保障的社会审计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法律责任意识。 5、从内部治理结构来看,股东大会难以发挥监控作用,流于形式。由 于缺乏对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约束,控股股东便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控 制权而不惜牺牲中小股东的权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利。
(二)信息披露不规范
由于会计准则及证券监管信息披露规则的相对滞后以及监管的不严 格,许多公司往往不及时、完整、透明地披露有关信息,造成控股股 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信息呈现严重的不对称。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三)公司“一股独大”的特有股权结构
股权高度集中, 使得第一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 董事会和监事会, 从而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平衡。在现实“同股同权” 的原则下,股权高度集中使“独大”的股份具有较高的控制权力,并且 与其他股东存在权益差别,从而非控股股东的权益往往难以在公司运 行中得到体现。股权高度集中,使得第一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 全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