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一、导入虚词的运用在高考中属于常考题,从1996年到2001年虚词年年必考,1998年考查了介词、副词等的运用,1999年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2000年考查了助词“的”的运用,2001年春季高考又综合考查了连词、介词、副词。

二、了解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见复习用书三、看“高考例题大观”,把握命题趋势在看复习用书的基础上,补充:(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在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尽管”是一个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用表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应。

“再”是个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只能用“又”。

“得以”是个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用于否定式。

“进而”是个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在前一个分句行动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的行动。

D句中“进而”后面的分句“副食集体和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

(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⑴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⑵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⑶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⑷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⑴⑵B、⑵⑷C、⑶⑷D、⑴⑶解析:“的”是助词,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

本题要求考生找出“必须加‘的’字的一组”句子,应该比较容易回答的,关键是看考生有没有相应的语感。

⑴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介词“为了”的宾语,“的”字可加可不加,因为上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没有用到“的”字,所以这一句不加“的”字,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这样A、D两项就可以被排除。

⑵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表领属关系。

“它们”指代上文的“28颗行星”,“存在”前必须加“的”字,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这样,C项中没有⑵,又可以被排除。

⑶句“你[]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字,因为下文“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隐含主语仍是“你”,而不是“你的钱袋”,如果加了“的”字,表意反而不明确了。

⑷句中“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则必须加“的”字,因为“是”的宾语是“障碍”,“欧亚高手取胜”是主谓短语作“障碍”的定语,不加“的”字,表意就不明确了。

与1999年相比,本题的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内容更切实用,所选材料也较有现实意义。

(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⑴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⑵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⑶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从高考试题看,对虚词使用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副词、助词、介词和连词等。

解题时思考的角度有以下几种:1、是否合乎使用习惯如:上面所举2000年考题的例子,用不用“的”字,就涉及到短语的习惯组合。

又如1999年涉及到“得以”,它是个助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用于否定式。

2、是否有细微的语义差别如:1999年涉及到“再”字,它是个副词,多属于没有实现的动作,句中是已实现的动作,应该用“又”字。

3、词义是否合乎语境如:2000年春季高考涉及到“至少”,它是个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而句中“至少五万元以上”,就不合适。

4、用词是否合乎语义如:1999年涉及到“尽管”,它是个连词,表示让步,和后面的“但是”搭配,就是用得正确的。

四、引导学生看“备考资料博览”看的时候要不厌其细微,认真思考,弄清这些虚词的作用,和一些形近、作用相近、词性相同的虚词的用法。

这里主要有“易混虚词辨析”、“副词的八种类型”“介词的九大功能”、“常用关联词语”和“关于助词的四种情况”。

五、课堂巩固练习六、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用书上的基础训练七、教学随想:在这一节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即:学习和运用虚词,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语法特点,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虚词的用法,三是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积极发掘规范使用虚词的潜意识,四是在写作中提高虚词的使用能力。

在虚词使用硬是中,不论哪种考查形式出现,做题时都应根据不同的虚词,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见复习用书。

正确使用成语一、导入: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至2002年每年都有一道题。

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至于高考考查的成语的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显。

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

高考试卷,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汉字的字形、字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

二、考点落实要求: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积累。

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解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

其次,把平时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分批分类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再次,要注意收集成语,注意积累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一些正确使用成语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

2、确切掌握意义。

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

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

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

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成语,如果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3、仔细辨析差异。

不同的成语,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成语运用不当。

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气横秋、脍炙人口等,使用时就必须弄清它们的范围。

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骛、耿耿于怀、乐不思蜀、不可理喻、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辨析成语时,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

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是对象的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是程度上的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是褒贬的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是侧重点的不同;“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是范围的不同。

类似的还有,供辨析。

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道貌岸然—一本正经,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等等。

4、巧扣语境选用。

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

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

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三、介绍“高考成语使用”考点落实的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

虽然高考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是指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致使巷子都空了。

“炙手可热”(1999年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的,多含贬义。

“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 97年全国高考题“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

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