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里有活手上出活――基层安监工作认识论和实践论浅说

眼里有活手上出活――基层安监工作认识论和实践论浅说

眼里有活手上出活――基层安监工作认识论和实践论浅说所谓“眼里有活、手里出活”,就是要求安监人员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工作中知道干什么,有本事干好什么。

眼里有活,是安监工作的认识论,是一种眼力,一种胆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动性,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眼色”,知道干什么。

而不是像陀螺一样,抽一下动一下。

达到“眼里有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从零开始,向零奋斗,解决“信心不足”的问题。

许许多多单位和企业的经验证明,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全,是完成可能的。

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也告诉我们,安全生产也是可以零伤亡的。

事故调查也说明,每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要理解从零开始的理念,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树立和强化居安思危、言危求进、慎言成绩、安全成绩零自满的意识,从过去工作中多找问题和不足,自我加压;其次要在日常工作的自我要求上,严格遵守“从零开始”,安全会议、培训零缺勤,安全检查监管零死角,执行制度零距离。

有了“零”理念,做到行动与理念的一致,就能逐步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控制指标的逐步下降、向零靠近,最终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

二是立好规矩,筑好方圆,解决“工作没章法”的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人命关天的安全生产面前,要以硬性规章
制度约束行为,构建“方”性基础,又要以亲情教育触动情感,实
施“圆”性关爱,实现制度“刚性”规范和文化“柔性”引导的有
机融合,形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工作格局。

“方”的硬性
管理,是基础管理,要求自身队伍要按照法律、上级规定的职责、
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等,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其内容,建立符合自身
发展的硬性制度,减少法律法规、制度执行的“空子”,减少执行
的“弹性”空间,保持制度的严肃性,维护制度的连续性,真正发
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更好促进工作落实。

“圆”的软性管理,是辅助管理,解决的是人的思想、理念、修养等方面的问题,要在“方”的基础上,更多的以“情”切入,确定符合实际的软性教育、引导方法,全面提高安监人员的素质,搞好“方圆相济、方圆互映”,推动被动接受制度刚性约束向自觉、自然而然遵守制度转换,使严格按章办事,按流程操作,按规范管理成为一种习惯。

三是“斤斤计较”,步步为“赢”,解决“错忘漏难免”的问题。

“斤斤计较”用在安全上,就是小心谨慎,就是抓细节,对琐
碎细小的问题都必须抓住不放。

“小隐患不除、大事故难防”,
“安全生产无小事”,“企业不消除隐患,隐患就消灭企业”。


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日常的安全
监管活动都应该坚持“丁是丁,卯是卯,不讲情面”,要有“抓铁
留痕、踏石有印”的决心,抓住症结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从细小、细微、细节抓起,从基础管理抓起。

对发现的一切违规违
章行为、不安全因素、安全隐患,都要当场指出,照章处理,坚持
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保持“斤斤计较”的耐心,坚持“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信念,在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不
打折扣。

四是严查隐患,补齐短板,解决“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安全
生产工作遵循“木桶”规律,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是取决于大
多数的安全意识强的人、安全措施到位的设施和区域,而是取决于“安全短木条”薄弱环节。

因此要做到“先知先觉”即排查治理隐
患过程中,我们安监人员能排查出企业看不出的问题、隐患,找准
监控整改措施,即查出短板,加长补齐,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各层次
的矛盾问题、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促使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到位,避
免事故的发生。

每次隐患排查都是实战演练、锻炼提高的机会,既
为企业治病,又增强自身履职能力,确立起安监工作的地位和权
威。

五是别人生病,主动预防,解决“亡羊才补牢”的问题。

一个
合格的安监人员,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注外部形势,
加强对外部发生的各种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病因”分析,对照别
人的病情,带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检查自身辖区相同
行业企业是否有类似的“症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症下药”。

但也不要进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跟着事故走的误区,而是要制定
该行业全方位检查的方案,对辖区该行业企业进行全面摸底,防止
类似事故重演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安全基础。

六是打非治违,齐抓共管,解决“不出事不抓”的问题。

目前“三违”现象引发的事故较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在现阶段,打非治违还是一个长期工作,要有打持久战的意识,放
弃消极应对、“上面不推,下面不动”的思想,健全工作机制,实
现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

要广泛宣传与动员,使得每一个人都能知
晓非法违法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严重性,鼓励群众举报,
自觉与之作斗争。

把“打非治违”与日常监管执法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本级打非治违的多门部门联合的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
保非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