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汉硕案例分析与写作模板

2016年汉硕案例分析与写作模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一基本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致框架:【第一部分】材料展示的是一位到国外教授汉语的志愿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适应,然后逐步适应,最后融入异文化的过程。

初到文化环境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主要有:1.对当地生活条件、环境不适应2.对异文化环境中人际交往原则及因习俗了解不够全面而产生的困惑,例如,性别观念、交际方式、时间观念、衣着打扮、隐私保护、称呼称谓等。

3.对国外学校课堂教学方面了解不全面4.国外异文化环境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如:课堂提问、说教指导、姓名差异、违反纪律、课堂秩序等5.学生对教师教学反馈所导致的教师自身的问题6.人际交往中对宗教信息、文化禁忌了解不全面而产生困惑7.由于汉语本身难点所导致的讲解困难与学生学习困难8.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教学模式选择不当9.对敏感话题应变能力不到位而产生冲突10.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够11.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惑12.汉语本身的难点导致的学习困难【第二部分】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由于是几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势必会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一系列文化冲突,即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跨文化交际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

文化休克主要产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

材料中主人公×××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

产生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下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逐条分析)例如:1.独立生活能力不高2.去国外之前对目的地文化了解不够3.应变能力不强4.基本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扎实5.处理问题缺少细致分析6.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严重7.缺乏向当地老师、学生、家长的虚心学习和请教8.自身心理因素9.学习动机10.自身性格【第三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途径)1.去目的环境之前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民俗、社会习惯等2.平时多培养、锻炼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3.接触民族中心主义和刻板印象,尊重不同文化4.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坚持求同存异的态度5.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遇事无法处理切莫独断,向当地人请教6.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7.不适应工作和环境的性格尽量克制,多吸取对立性格的长处8.提高涉外事务交际能力,自觉培养有关敏感问题的敏感性9.如有条件,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训练10.根本一点:善于思考,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这是造成不适应和冲突的根本所在。

【第四部分】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提高……意识,培养……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

(这部分客套话一二句,形成翘尾式。

)注意:1.不要求文辞华美,重在说理有据,语言通顺2.层次一定要清晰,相关部分最好用数字分条表述3.尽量多运用专业术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二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

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

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

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

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

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

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

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

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

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

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

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

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

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

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

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的,还有的要求是1500字以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条理清晰,说明白问题。

字数不能太少。

字迹当然也是越清晰越好,不要求非得漂亮,但最起码要工整,让老师能够有心情看下去,然后,老师一高兴,多给点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三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这是由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

正是因为这样,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

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

美国学生如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问题3:文化休克。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分析3: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而且觉得周围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这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带来的一系列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

解决3: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或新的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异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尝试适应它。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四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发现这部分试题各学校好像没有什么参考书目,复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对于这部分的复习。

所以找了一个案例借鉴一下它是怎样将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材料结合,且条理清晰的。

特此分享。

希望大家都能受用。

1.引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

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

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

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