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内容要点: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认知提示: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延伸: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教师提供的《天王府模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图片,阅读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

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课,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将农民起义推到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

本课共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洪秀全与金田起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逐渐发展壮大;第三部分介绍了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从最开始的设问引入到后面的问题导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2、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提问,互帮互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3、自主学习法:通过独立学习、完成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1、图片导入:观察历史上三次重大农民起义的图片,请学生识别分别是哪次农民起义。

●教师过渡:农民起义是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内容,以下,老师给大家提供三幅图片,根据图片及文字信息,猜猜它们分别是历史上的哪次农民起义?你的依据是什么?●在近代中国,也爆发过一次波澜壮阔、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它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之久,被后世称为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它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场神游历史的研学之旅,走近与太平天国关联紧密的三处景点,去了解和探究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三次农民起义,引入另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研学之旅概览:●教师过渡:首先,我们会去往广西金田,看一看为何在宁静的山村会有农民起义的风云涌动;接下来,我们会去往古城天京,探寻太平天国运动兴盛衰败的历程和原因;最后,我们将去往天安门广场,在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述说太平天国运动给我们带来的的感悟。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游学之旅的第一站——广西金田。

为什么会选择来到金田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呢?●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研学之旅的三个目的地,使学生在课前对本课脉络有大致了解。

2、学习活动一: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填写以下信息:起义时间、领导人、建号及起义军称谓。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后请代表展示。

●教师过渡:请大家看看左下角的石碑上刻的什么啊?为什么称广西金田镇为太平天国故里?太平天国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又是由谁领导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并填写以下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当地图片进行游学这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信息填写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更有目的性的阅读教材。

填档信息意在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对重点知识的识记。

该设计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思想、更好地实现了生本对话。

3、学习活动二:(1)朗读洪秀全的小档案,找出他发动武装起义的原因、畅所欲言。

●教师过渡:洪秀全是谁?他经历了什么才会让他发动金田起义?请大家朗读他的小档案,找出他发动武装起义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小档案,引导学生从洪秀全个人主观角度分析金田起义的爆发原因。

(2)朗读两则材料,分析为什么金田起义能够得到民众的响应。

●教师过渡:如果只有洪秀全等少部分人的参与,金田起义能够获得成功吗?金田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民众的响应?这儿有两则材料,你能从中找到原因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出金田起义能得到民众响应的原因。

该设计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实现生本对话的同时,学生也与补充材料进行了对话,意在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起义成功的原因。

●教师过渡: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之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并很快发展壮大,初步建立起了政权组织并分封诸王。

永安建制之后,太平天国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在1853年3月,一举攻占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并修建了天王府,所以我们今天游学的第二站来到了南京。

4、学习活动三:学生自主学习所给材料,总结《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它在当时是否能付诸实现。

●教师过渡:一个王朝初步建立之后必然会想办法巩固其统治,太平天国也不例外,请大家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找出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并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设计意图:该任务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教师过渡:对于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白板上节选了其部分内容,首先请大家朗读第一条…它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美好吗?…但是这种理想社会能否实现呢?我们来接着读…对于“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的规定,你觉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愿意因农田而背井离乡、迁至他处吗?…所以这条规定在当时可行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条…如果你是农民,你愿意将自己的收成都上缴国库吗?自己精耕细作辛苦一年,到头来却和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人分到同样的粮食,你还愿意每天那么辛苦吗?…对于纲领内容,我们来听听当时的百姓是怎么说的。

从百姓的对话可以听出什么?这个纲领对于当时百姓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提高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所以该纲领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对于下面这一条规定,老百姓又是怎么说的呢?这说明了什么?该纲领严重脱离实际,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且缺乏实行的条件,具有空想性。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材料,意在实现学生与材料之间的对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其自主分析材料的本质。

●教师过渡:虽然在纲领的制定上过于理想、没有实行,但在军事上为了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西征北伐。

北伐前功尽弃,西征却取得了重大胜利,太平天国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接下来,太平天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有没有趁胜追击、一举推翻清政府呢?为什么没有?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天京陷落》,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谁能来说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对此洪秀全有没有坐视不管、任其衰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重整国政?5、学活动四:师生互动,共同梳理课本知识。

●教师过渡:虽然洪秀全启用了一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也试图力挽狂澜,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1860年,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

1862年,湘军包围天京。

1864年,洪秀全病逝,同年,湘军攻陷天京。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最终走向失败的历程。

6、学习活动五: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小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教师过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本和材料,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和材料之间的对话,分析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7、学习活动六:通过朗读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来到今天游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上有八幅浮雕,它们记载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故事。

请大家结合所学,思考一下金田起义为什么能入选这八幅巨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是这样表述的。

我们可以看出,对内: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对外: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它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

●设计意图:学生就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意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再给出相关材料作为佐证。

8、课堂小结:●教师过渡: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神游历史的研学之旅,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由兴而衰的概况,探究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虽然它以失败告终,结局令人惋惜,但太平天国运动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不甘压迫,勇于反抗的精神却可敬可赞,是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在慷慨激昂的一曲《太平天国》中再次感受这种精神并结束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并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太平天国运动革命者的敬佩之情。

9、当堂演练:采用独立展示的方式完成五个选择题●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包含本课重点知识的选择题,检测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效果。

题型设计为最简单的选择题、内容也设计为本课所需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查缺补漏。

【板书设计】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后反思】本节课采用研学之旅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神游与太平天国运动紧密相关的三个地方,使学生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成败,并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达到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通过识读图片,阅读文献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材处理上较为灵活、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重点时段和重大事件;与此同时,对本课教学重难点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影响也进行了深挖突破。

在课堂的结尾,倡导学生们学习太平天国运动革命者们不甘压迫、勇于反抗的精神,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升华本课的情感层次。

但在本节课中,课堂问题生成比较少,学生大多选择从众,缺乏辩证思维,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独到见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在最后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辩证思考,力图在历史观点的不确定上有所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