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第6讲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精品PPT课件
外国教育史第6讲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精品PPT课件
日尔曼人在西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经过了四五个世纪才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封建 社会是以封建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占有 大量土地,建立庄园,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奴 租种庄园主的土地,向主人服各种劳役,依附 于封建主,整个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
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 成的严格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 与附庸的臣属关系。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 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国 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 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 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 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 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 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严格说来,骑 士是封建阶梯中最低的等级。在封建等级制度 中,每人对其上级来说是附庸、陪臣,而对其 下级来说则是封主。
说明: (一)西欧封建社会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灭亡起,到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持续了1200年。其 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1世纪为封建社会 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 的发展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制 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 和形成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在 世界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 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把最后一个时 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2. 大主教学校
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 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由主教 直接管理。大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 侣子弟,其组织与僧院学校相似,目的是培养 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学科内容也较完
3.教区学校 出现较晚,设在村落教堂的门房或者牧师 的家中,设备简陋,以一般居民的子弟为对象, 收取一定的学费。用拉丁语教授读书、识字和 初步宗教知识,以及唱赞美诗等,不重视算术,
8—11世纪期间,教会也仿照世俗封建主 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建立教阶结构,形成一 个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有大主教、主教、 修道院长和神甫、修士(修女)的严格封建等级。
这样,所有这些封建主阶层形成了整个特 权等级,而封建等级全部的沉重负担都压到劳 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身上。
西欧封建社会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
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经济上、政治上占统
治地位的宗教教会,在思想领域也占居统治地 位,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 说,中世纪“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 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 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 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 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 浓厚的宗教性是西欧封建教育又一特点。
这种修道院于公元4世纪最早出现于埃及,至公元 五六世纪在欧洲很快发展起来。后来还设立女修道院。 公元6世纪初,本尼狄克特别制定了教规,其中第48条 规定,凡能肩挑担子的人,每天至少要有7小时的劳动, 2小时的阅读。这个规定使欧洲僧院的风气为之一新。 僧侣除注意修行外,还重视读经学习,青年人入僧院 后必先学习阅读,才能读经、唱歌。但书籍太少,乃 搜集经卷,广为抄写。僧院一般都设有图书馆、阅览 室。因而它逐步变为知识的贮藏所、文化的中心。
二、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
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 教会学校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机关。中世纪早期 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 区学校。
1. 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是最主要的、水平最高的教会学 校,它起源于僧院制度。 公元3世纪起,罗马进入奴隶制的垂死阶 段,特权阶级的穷奢极欲,劳动人民的痛苦生 活,使许多基督教徒认为欲求圣洁,须脱离现 实的罪恶生活。于有些人隐居沙漠,又有些人 逃入森林或深山中去,过着禁欲的生活。有的 整夜祈祷、斋戒,在寒风烈日下劳动。后来隐 居修行的人日多,便建立起公共场所,开展集 体的苦修活动,如共同用膳,共同祈祷,共同 作宗教仪式,形成僧院(修道院)。
公元9世纪时,几乎所有僧院都附设学校,称为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僧院学校的学生都是贵族和僧侣子弟。分
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 “自愿献身者”,一律住校,故又称“内学” 或“内舍生”;另一类是不准备当僧侣的,称 为“外来者”,他们都是走读,所以又称“外 学”或“外舍生”。僧院学生入学年龄为10岁 左右,学习期限约8年至10年。僧院学校的教 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 的品质。“服从”是虔敬上帝,尊崇院长; “贞洁”指终生不婚;“安贫”指安于贫穷的 生活。
封建社会实行长子继承制,封建贵族次子 以下的子弟因不能继承封地和爵位,多从小就 依据其身份等级的高低分别进入僧院学校或大 主教学校,受完宗教教育后即可当神职人员, 或担任国家的官吏。上述三种学校招收对象的
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僧院学校和大 主教学校虽也教授“七艺”,但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学习文法是用以阅读 《圣经》;修辞学是训练传经布道的辩才;辩证法是 为了提高论战的技术,借以打击“异端”;算术和天 文学的教学是为了计算复活节及其他宗教节日;几何 学是为了有助于绘制教堂图样;而音乐则是为了用于 举行宗教仪式。为了加强神学思想,有的科目的内容 往往硬作神秘的解释。
(二)本讲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在了
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基本情况 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早期教会教育和骑 士教育的基本特点、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及 其意义,以及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等。
一、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演变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障碍,大批奴隶逃亡、怠工, 出现大规模奴隶起义。与此同时,外部又有日 尔曼“蛮族”的入侵。在连绵不断的奴隶起义 和日尔曼人入侵的联合打击下,西罗马帝国于 公元476年彻底崩溃了。西罗马的覆灭,结束 了以奴隶占有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代之而起 的是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