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疼痛诊疗学13章

疼痛诊疗学13章


❖ (一)痛域或耐痛域测定 具体作法如下。
❖ ⒈机械刺激法 度较差。
常用弹簧压力计,此法精确
❖ ⒉温热或冷刺激法 应避免发生烧伤或冻伤。
❖ ⒊电刺激 为较好的测定方法,参数可以控
制,常用方波刺激能够确定脉宽、频率与峰值 电压,计录疼痛时域值。
❖ ⒋止血带法 大气加压至受试者感到疼痛, 计录其压力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感受器(Receptor) 1.疼痛感受器(Pain Receptor) 慨念:能接受痛刺激的组织或器管。 外周存在形式 :感觉神经游离端 终末神经小体 无雪旺鞘的末梢轴突
2.痛觉感受器分类 (1)化学敏感性:感受K+,H+ 5-HT
ACH及各种肽,炎症等刺激 (2)伤害性 : 热、电流、损伤 三、疼痛在末梢的传导
❖ ⒌药物刺激 由于引起疼痛的剂量不好掌 握,目前很少应用于测痛。
❖ (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 虽可反映疼 痛时的变化,但一般无特异性,临床上只在 某些科研项目应用。
❖ (三)行为测定法
附: 疼痛的中枢机制
一、疼痛的慨念:
是一种主观感 受,同时伴有情绪 及植物神经系统反应。
疼痛的产生
❖ 由一定的刺激(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外周感 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换能后转变成神经 冲动(伤害性信息)循相应的感觉传入通路 (伤害性传入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经 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直到大脑边缘系统 和大脑皮质,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 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第四节 疼痛的临床评价方法
❖一 概

❖ 疼痛的评价是指在疼痛治疗前及过程中 利用一定的方法测定和评价病人的疼痛强度
及性质。迄今为止,虽然测痛方法不少,但
还没有一种达到精确客观,简便易行。尚有 待不断改进完善。
二 疼痛的临床评价方法
❖ 主观测定法
❖ 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来测定疼痛的程度,主要 由病人自报,口述或非口述均可。以强度量表 和问卷表最常用。
四、疼痛信号在脊髓中的转导
Melzack学说
基本观点:粗纤维和细纤维的神经传导都能兴奋脊髓后角的 上行脑传递细胞(T细胞),同时与后角胶质细胞(SG)形 成突触关系,当粗纤维传导时兴奋SG细胞,该细胞释放抑 制递质,以突触前方式抑制T细胞传导,形成闸门关闭效应。 而细纤维传导则抑制SG细胞,使其失去对T细胞突触前抑制, 形成闸门开放效应,另外粗纤维传导之初疼痛信号在进入闸 门以前,先经脊索向高位中枢投射(快痛),中枢调控机制 再通过下行抑制系统作用与脊髓闸门系统,也形成关闸效应, 细纤维的传导使闸门开放,形成慢性钝痛,并持续性增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疼痛诊疗学的概念与范畴
❖概念: 研究和阐述疼痛及疼痛性疾病的诊断 及综合治疗的学科。
❖范畴:疼痛性疾病、非疼痛性疾病、癌性镇痛 和术后镇痛。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 (2001)
❖ 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 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或用这类组织损伤 的词汇来描述的主诉症状;
❖ (一)视觉模拟量表(VAS) ❖ (图1-1)
VAS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二)语言评价量表(VRS) ❖ 是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和极重度痛5
级表示。
❖ (三)数字评价量表(NRS)
❖ (四)疼痛问卷表(pain questionnaiaes)
❖ 无交流能力决不能否认一个个体正有着痛体 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治疗的可能性;
❖ 疼痛即是一种生理感觉,又是对这感觉的一 种情绪反应。
第二节 疼痛诊疗学的发展历史
一、国外
疼痛门诊的成立(pain clinic)1936 学会、杂志的成立及发行 1975 (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主办《 pain》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 ⒈马克盖尔(McGill)问卷表(MPQ) ❖ ⒉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 是1987
年Melzack制定的,有15个描述词,其中11个属感 觉,四个属情感,还包含有PPI和VAS。所有描述 词均用0-3表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和重度痛。 由此分类求出PRI。PPI用6分法评定。
二、国内
1.疼痛门诊 2.疼痛协会1997 3.杂志《疼痛治疗学杂志》《中国
疼痛治疗学杂志》
第三节 疼痛的治疗方法
❖ 疼痛的治疗应包括病因治疗和消除疼痛治疗两方面。 ❖ 疼痛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轻疼痛的感觉
和反应,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局部小血管功能和 微血管循环,解除骨骼肌或平滑肌痉挛,松解局部 挛缩组织,改善神经营养,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改 善全身或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进行精神心理性治 疗。 ❖ 疼痛治疗可归纳为三大类(表1-1)
⒉头面部的痛觉通路: ❖ 三叉神经→三叉丘系 ⒊内脏痛觉通路: ❖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脊髓丘脑束
闸门控制学说
❖ 疼痛受两个基本生理过程所控制:一个是外周传入 在脊髓对疼痛的调制;另一个是中枢下行镇痛系统。 前者的机制是以闸门控制学说加以解释。
❖ 躯体传入冲动在诱发痛知觉和痛反应之前就已受到 闸门的调控影响。闸门机制的增强和减弱感觉传入 的程度,由粗纤维和细纤维的相对活动以及脑的下 行性影响所决定。当通过闸门的信息量超过某个临 界水平,便可激活司理痛知觉和痛反应的神经组织。
由传导神经纤维完成 Erlanger—Gasser 神经纤维分类 1.神经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关系 有髓Aδ纤维传导速度快,称快痛 无髓Cdr纤维传导速度慢,称慢痛
传入伤害信息
❖ 主要是Aδ和C纤维 ❖ 沿背根进入脊髓背角 ❖ 再将伤害信息传向脊髓以上的结构
脊髓上行通路
⒈躯干四肢的痛觉通路: ❖ 新脊-丘束 ❖ 旧脊-丘束或脊-网-丘束 ❖ 脊-颈束 ❖ 后索-内侧丘系 ❖ 脊髓固有束
❖ ⒊简明疼痛问卷表(BPQ)
❖ (五)行为测定法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 UBA疼痛行为量表。
❖ 客观测定法
❖ 以生理功能变化作为测痛指标并不一定准确, 临床及实验研究常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测定方 法,测病人的痛域和耐痛域。
❖ 痛阈和耐痛阈:
❖ 利用物理或药物的刺激方法,使被试者确认 刺激强度逐步增加到感觉疼痛的那一点既是 痛阈;如果将刺激的强度继续增加至病人无 法忍受的强度即为耐痛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