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名股东显明化的相关案例

隐名股东显明化的相关案例

精心整理隐名股东显明化的相关案例案例一2003年1月,黄某投资24万元,希望入股东营市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征得苟某(系东营市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同意后,苟某对黄某说:那你和我合伙经营公司吧。

对此情况该公司的另一股东张某也表示同意。

2003年3月30日,苟某向黄某出具了收据,收据注明:由黄某交来现金(投资款)240000元,出具时间2003年3月30日,交款人黄某,收款人苟某,院。

[我国法律对此并未有禁止性规定,其经营对外仍以公司的名义进行,它具体分为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对外的法律关系,即公司对外承担民事责任;一种是对内的法律关系,即公司对外承担了民事责任后,通过内部承包经营的约定,对内部承包人进行追偿。

该案中,苟某曾向黄某说:“那你和我合伙经营公司吧”,后黄某交了款,苟某收了款,并向黄某出具收条,加盖了该公司财务章。

随后,黄某也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这一系列的行为可视为黄某与苟某合伙对该公司进行内部承包经营。

故原告的主张不能成立,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第三种意见认为,苟某实际系东营市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隐名股东,其向该公司的投资应视为其对该公司的出资款。

因为,收据是以该公司的名义出具的,苟某实际已经向该公司出资,并参与了该公司实际经营和利润分配,对该公司而言,其已经成为了该公司的实际股东,而其未在公司章程中签字,公司也未到工商部门变更股东登记,这仅是一种行政手续上的缺失。

故原告的主张系公司内部股东之间的财产分配,而非借款纠纷,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评析]笔者认为第三种意见是正确的。

本案实际涉及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隐名股东”的法律性质和引发纠纷后的法律处理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隐名股东”的现象大量存在,其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也引发了诸多纠纷。

我国法律法规对这一现象并未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

“隐名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其在公司内部的法律性质和对外的法律责任如何承担等,使公司内部权属关系变得复杂混淆,给法院个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其必须对其所做出的行为引发的法律后果负责,因为他所做出的行为必定是经过再三斟酌和思考的。

如果把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风险转移于其他股东身上,这显然违背民法理论中的公平原则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有两点意见需要指出,1、“隐名股东”是属于公司的内部法律关系,对其处理订有合同的从其合同约定;没有合同约定的,“隐名股东”具有股东地位,享有股东权益。

在公司出现经营上的风险等情况时,“隐名股东”故意规避《公司法》规定,规避行政管理规定,转嫁风险于他人,对其不当请求,法院应不予支持。

如果在公司出现倒闭或破产时,“隐名股东”应与其他“显明股东”一起对公司的资产承担清算责任。

2、“隐名股东”对外须承担股东责任。

“隐名股东”一系列的行为表明其对外以公司名义从事相关业务经营,该行为对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公示力,善意第三人对其有充分理由相信其为该公司的股东。

既然“隐名股东”为公司的实际股东,其应在出资额限度内对公司债务对外承担责任,如须追究公司的股东责任时,“隐名股东”不能免责。

综上,在审理案件中,遵循民法公平、自愿、意思表示真实和一致的原则,对于“隐名股东”的法律性质的认定和审判实践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人民法院)案例二股份。

司在甲公司的投资人地位。

而丁公司明知乙公司系与丙公司等合作而予以接受,明知丙公司系与乙公司一起协商委派董事、分享利润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应视为对丙公司股东身份的默认。

因此,丙公司在甲公司的股东地位应当予以确认,甲公司应当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办理相应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

(二)二审审理一审判决后,甲公司和丁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目前系乙公司与丁公司共同投资并持有全部股权的公司,虽然丙公司对其具有投资,但该投资系以乙公司的名义投入,甲公司系通过乙公司间接持有甲公司的股权,由于甲公司的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的股东名册中均无丙公司投资记载,故丙公司的投资行为属于隐名投资。

丙公司的权利义务是通过与乙公司的投资协议来实现的,而该协议的效力仅及于乙公司与丙公司之间,丙公司不能以此协议来对抗第三人,故丙公司要求变隐名股东为显明股东缺乏法律依据。

因此判决撤销原判,驳回丙公司的诉讼请求。

法律分析(一)丙公司在重组后甲公司投资的性质实践中,出于各种考虑,经常有投资者与他人订立委托投资合同或者代持股协议,委托他人以其名义出资投资于一家公司。

这样,在公司工商注册登记中被登记为股东的是受托人,而实际并不能约束显名股东之外的第三人。

因此,在本案中,丙公司无权向丁公司和甲公司主张要求确认其作为甲公司股东。

此外,如前所述,如果显名股东与第三人进行了股权转让等交易,由于无法证明该第三人明知隐名投资协议的存在,隐名股东将不能向该第三人请求返还股权或者要求损害赔偿。

(三)隐名股东和公司的法律关系隐名股东与公司的法律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隐名股东能否实际享有公司的股权,从而行使股东权利。

对此,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看法,主要有实质说、形式说和混合说三种:1、实质说所谓实质说是指实际上的投资人视为股东,而不论名义上的投资人为谁。

支持实质说的理由主要为谁投资,谁享有权益的原则。

另外,从性质上来说,公司文件和工商登记资料的记载不具有创设权利的效力,而只具有权利推定效力;如果公司实际投资人和公司文件及工商登记材料不符的,应当按照实际投资关系确认实际投资人的股东权益,同时更正公司文件和工商登记材料。

2、形式说所谓形式说是指名义上的投资人视为股东,而不论实际上的投资人为谁。

支持形式说的理由主要为:(1)形式说更能保障公司法律关系稳定。

如果隐名股东享有股东的权利,那么会影响显3公司章程,股东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应当备置股东名册记载股东情况,公司注册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公司法中没有关于隐名股东变更为显名股东的规定,再结合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的双重属性,笔者认为,我国立法采纳的是形式说,司法实践也应当与其保持一致。

因此,在我国,原则上,隐名投资人不得实际享有公司的股权,亦不得直接行使股东权利,除非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四)结论就本案而言,虽然丁公司和甲公司知道乙公司投资中部分是丙公司所出,也知道乙公司是与丙公司协商一致确认后才委派董事的、乙公司获得甲公司利润分红后有向丙公司等分配。

但是,这些事实只能说明甲公司和丁公司知道丙公司为隐名股东,而不能视为认可丙公司的公司股东地位;而丙公司也从未以自己的名义在甲公司行使股东权利。

因此,无论根据形式说还是混合说,在本案中,丙公司都无权要求甲公司和丁公司确认自己的公司股东地位。

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丙公司的诉讼请求无疑是正确的。

案例三2002年12月,某镇自来水厂因经营不善,准备将经营权与资产对外公开竞卖,岑某、周某、王某、葛某等十二人同为某镇自来水厂职工,岑某和周某为了避免在自来水厂出售后下岗,便由他俩作为发起人,动员本厂职工出资购买,经议定每人不得少于5万元出资,多出资不限,只有出资5下的5年8月50045分歧通常情况下取得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本案中葛某是实际的出资人,又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因此,应按真义主义原则认定葛某是王某名下股份的股东,所领取的50045元不属于不当得利,是自己在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所投股份的正当合法收益,应判决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评析如下:一、关于隐名出资人的涵义隐名出资是一方依据书面或口头约定将资产交由他方与他人组成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记载他方的姓名或名称,而实际出资人则不记入章程。

在隐名出资中,虽没有出资但在章程和股东名册中记载其姓名或名称的人为显名股东;虽然实际上出资,但未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记载姓名或名称的人,为隐名出资人。

隐名出资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隐名出资人实际上出资,但未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予以记载;第二,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记载的显名出资人,实际上并未出资;第三,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之间存在投资合约关系,合约的形式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口头的;第四,一般来说,隐名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而是通过显名股东在公司中行使股东的权利,承担股东义务,并通过与显名股东的约定,间接分享公司的盈余和分担公司的亏损。

从本案来说,王某与葛某即是显明投资人与隐名投资人关系。

王某虽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记载为股东,但实际未出资,是显明出资人,葛某顾及王某的上班问题,按照“葛某出资,王1格。

23条件。

4、工商登记机关的注册记载。

工商机关的登记具有公示性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条例》的规定,股东的姓名或名称是公司登记的事项之一。

一般来说,只要登记机关有相关姓名或名称记载的,即应确认其具有股东资格。

根据上述原则,在认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时,隐名出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具备股东资格的。

三、特殊情况下,隐名出资人可以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一般情况下,隐名出资人不具有股东资格。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认定显名出资人为股东。

例如,某甲为实际出资,章程记载某乙为公司的股东,但在公司成立后的存续期间,某甲一直认为其就是股东,并行使了股东权利,而且其他股东也将其视为股东。

某乙虽知其为章程记载的股东,但没有行使股东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机械地认定某乙为公司股东,显然不妥。

那么,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把握隐名出资人的法律属性呢?笔者认为,具备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隐名出资人具有股东资格:第一、隐名出资人与显明出资人存在着合约,即显名出资人和隐名出资人存在挂名出资之约定之事实。

尽管这种合约属于民法调整的私人契约,但对公司内部应产生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有外部行为表示和内部行为意思构成,当外部表示与内部1隐名股东引起的股权收益纠纷不断增长,逐渐引起了法学界和司法界的关注。

2、最高司法机关对解决显名出资人与实际出资人股权纠纷的倾向性意见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只提供资金、实物、约定参与盈余分配,但不参与公司经营和管理的隐名股东大量存在。

且近年来因隐名股东引起的股权收益纠纷不断增长,为了指导处理因此而引起的纠纷,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公布了《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第19条第一、二款作了相关规定。

从第19条第1款的规定来看,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尽管名义出资人与实际出资人之间有关于出资、经营及相关权利义务的约定,但履行过程中,实际出资人享有股权,承担相关的义务,并为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所知,在股权确认之诉中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实际出资人享有股权。

第19条第2款遵循了真义主意来解决股东的资格问题,从该款的规定来看,一方出资,另一方以股东名义参加公司,双方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或实际出资人承担风险,实际出资人主张名义出资人转交股息和其他股份财产利益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