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滕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紧张有序的四天评比过去了,随着最后一张公示表的贴出,我们这次优最快评选活动也宣告圆满结束。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各位评委和34位参赛教师,感谢北辛中学对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活动组织安排的各位领导老师、各班班主任老师,你们辛苦了!同时向各位参赛老师说声辛苦了,确实准备一节课不容易。
但是我相信你们有付出,更多的是收获。
下面我就来谈谈评委组对这次34节课的观课感受。
一、亮点:1.学生表现精彩:评委一致认为,许多的课堂是学生的优秀表现给讲课老师加了不少分,学生的出色展现了我们北辛中学的办学质量,展示了学校教师平时的教学功夫和管理水平。
2.教师“语文”意识的回归。
大多数教师能沉下心来教语文。
(1)教的是语文的内容:目标定位比较切合文体特征,突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教与学的方向基本正确。
(小说—散文—文言文)(2)人文精神的传承寓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黄果树瀑布》—《贾芸谋差》—《童区寄传》),传递正能量。
(3)注重在揣摩品味语言上下功夫,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含英咀华,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丁梦老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倾情地带动学生一起沉浸在语言文字中,颜雯紧扣目标“体会朴实文字里传达的深情”,引导品析背影中蕴含的关爱、牵挂、忘我,在学生心中定格经典瞬间,学生情感投入;课堂表面上没有大开大阖,但它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以读、品为本的规律。
(4)语文知识随文而教,开始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语法知识等的落实。
并且这种落实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死记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灵活设置,适可而止,侧重体会其在表达上的效果,做到了轻理论、重运用:(刘勇补充题目;殷宪国对话中的句式,刘波的标点符号。
)(5)拓展适度,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文本,不再忙乎“思品”课的活,扎扎实实在耕自己的田:刘勇围绕怎样提高说话的艺术让学生谈收获;张慧敏用课外的资料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话中有话、言外之意”;黄帆让学生谈写作上的收获,认识到书写心灵的真实体验才能真正打动人。
3.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更是参与者。
课的成败,教师负有绝大部分责任。
教师应热情洋溢,倾情于文本,倾情于全体学生。
教师的绝活或曰看家本领就是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呼唤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
黄帆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机巧的引导、积极的鼓动,使课堂交流从容自若,课堂气氛活而有序;张慧敏、王江波老师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快节奏的教学流程和大容量、新视点的教学内容,感召着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老师能以自己语言的亲和力,表情的亲切感和积极参的平等意识,倾情地带动学生一起读书,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2)凸显对话意识。
这次评选都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虽都是与陌生的学生进行交往,对学生不是特别了解,但他们大都能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张扬了个性。
(3)关注了过程、方法的指导。
如:王江波老师的教学目标设置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体验”;还有的老师将目光集中在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怎么学?)、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学习方法(学什么?)这些实际问题上来。
如张慧敏指导学生做批注;李毅梳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要求;吴瑞云、孙晓凡老师在运用朗读这种方法时,采用了范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矫正、评价,让学生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明白朗读时速度、轻重、节奏、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我们经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性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并帮助他们获得各自认可的学习方法,才是语文教学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学为主体”理念的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基本课改理念已经从理论研讨到达成共识,再到自觉行动。
“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不少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个人能力展示转轨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来。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部分老师的课堂上体现充分:黄帆、孙晓凡(2)小组合作竞学:王雪莲、吴瑞云(3)以活动推进文本解读的进程:殷宪国、马丽丽5.教学环节的设计褪去铅华。
(1)重达标:杨昆:初读课文,读通文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研读课文,读懂人物,一步一步较为扎实地达成了“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人物形象”的目标;韩孝霞:初读感知—精读探究—研读感悟—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2)重活动: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活跃,很多教师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注意生生互动,马丽丽:正确流利读故事—绘声绘色讲故事—七嘴八舌说故事三个活动,紧扣“传记故事”深入“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杨昆老师的小组解译,你问我答的活动、吴瑞云老师的看图想象,讲故事的活动都做的很好。
(3)重当堂达标落实:张慧敏、刘勇、殷宪国、付贵丽。
二、不足:1.文本解读——(1)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充分,对文本的处理过于浅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够充分,“速读”“跳读”的要求过多,学生朗读的时间少,思考感悟的时间少,学生对文本内容一知半解;不待学生认真思考,就马上提问,甚至亟不可待的将答案告诉学生,使提问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对于课文的写法挖掘的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
(2)散,没有体现整体意识,《黄果树瀑布》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教师只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有哪些变化,抓住几个句子反复理解为什么不激动,为什么无聊,为什么激动。
学生下课后能记住的可能就是这样几个问题的答案,而不能沉醉于作者浓浓的情感体验之中。
2.合作学习——假。
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本不需要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讨论;二是提出问题后不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三是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太少;四是对于小组学习的任务、要求不明确;五是缺少指导与评价(结束后提问一两个学生,回答有了答案就完事大吉);六是小组安排比较随意,临时分组,“前排同学向后转”的要求指向不明,不顾及场地的不适宜。
3.教师的引导点拨——硬。
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布局谋篇、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的“与众不同”之处等语言表达方法方面,有些老师或者忽视,或者关注得不够到位,或者揭示得比较牵强,不是学生自然而然获得的,不是悟得、习得的,而是教师告知的,写法修辞法的引导都较为生硬。
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术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品味、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学习运用这种写法。
4.教学设计——旧。
烫别人的剩饭。
教学要体现扎实、真实、朴实的教学风格,但我们的教学对象要求我们,教学要体现新意,要不断地给予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竞赛课,在大家都扎实有效的情况下,只有创新且创新的效果好的情况下才能胜出。
这里的“创新“,理解为个人的创造性,原创性。
有一些文本,即便是很常规的设计,但是,如果能上出自己对文本深入独到合理的解读来,能上得感性处细腻饱满,理性处深刻有层次,能有效推动学生发生真实的学习,我想就算是有创造性的课。
”有效“我认为应该是评价标准。
有些课有耳目一新的形式,但是却未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却未能够让学生发生真实的思维,心灵没有真正的触动,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不少老师“靠”的思想依然严重,靠教参、教案,东拼西凑,不想——不是不能——自己多研读、巧设计。
如:不少课的环节步骤、问题都像双胞胎(包括课件);都用庐山瀑布导入;都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都是为“孤苦伶仃的穷孩子”做传。
有的老师教案抄袭,给我辩解说“都是我一个一个字敲上去的”,是我自己备的(凑的),看不到教师个人解读的痕迹。
5.问题设计——碎。
我们感受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一问一答,课堂对话的实效性不高。
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大多语言简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挤牙膏似的回答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句子,并且所交流的阅读感受很肤浅,不够深入或者单一,而绝大多数教师对此现象都是置若罔闻,没有及时的提示和引导点拨,表现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淡漠。
细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个是课堂上教师设置问题太多太碎,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追问,学生只要表达出相关意思,教师就接着往下走,很少关注或来不及关注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有的问题是吧目标当成了手段,“贾芸有什么性格”,应是在品味话中有话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同时也暴漏出小说中的人物如何分析?的方法指导缺失。
有的偏离了目标:(“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有的问题缺乏启思性、评价性,不能有效推动教学进程。
如“湿透的是作者的?”学生答“衣服”,“愉悦的是作者的?”“心”这是问题吗?这是接句游戏;还有“这句话仅仅写的是听觉吗?不是,还有触觉”;还有“这个回答对不对?”“这是第几段(页)的内容?”6.预设多,生成少。
(1)预习过于充分,部分课堂“演”的意味太浓,或者课堂成了预习展示课,体现不出“教”和“学”的内容。
有的课堂学生带着教辅资料上课,回答问题就是读教辅资料,没有了独立思考。
(2)预设环节和内容过多,课堂教学生成的东西太少,学生主动的、探究的学习体现不够充分。
不少教师不能很好地关注学情,只为完成自己预设给学生的任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停地要求学生举手或直接指示学生回答问题。
(3)过分注重预设环节内容的处理,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而导致教学重点的落实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不到位。
(4)部分直接读教案,照本宣科,完全忘记了学生,只是让学生配合着回答个“是”“对”!(5)教师抓不住生成(课堂教学机智)。
7.教学目标——偏。
(1)万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什么文体,什么重点,看不出;(2)低级目标“了解作者及瀑布的相关知识”、掌握生字生词。
8.教学环节——形式主义。
(1)导入“假不假,白玉为床金作马”出自哪部作品?大家都知道今天学《红楼梦》节选;(2)作品介绍“宝黛悲剧”,与文本学习关联甚微;(3)字词积累(预习检测):突兀出现,打破了刚刚创设的情境氛围;(4)作业。
没有设计意识,反正学生也不写,老师也不检查。
9.教师基本功——(1)板书:不美,不敢写字;不规范“芸”;错别字“虚荣(容)”;小说三要素出现了“主旨”;(2)普通话:字音不准,缺少应有的抑扬顿挫;(3)情感:平淡,不能随文本情感起伏;(4)点评语言匮乏,学生习作“游上海:下高速、到市区、登明珠塔”,老师一句顺序还是很明显的,怎么明显?(5)形不成个人的教学风格。